中医理解天人合一的四个维度

【医学经典】时间:2023-06-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人们常说,中医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就是因为天道、地道、人道是相互贯通的,只有通晓了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水利、物候、生物、物理等天地之“道”,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体之“道”,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而通过对天地之“道”的认识来实现对人体之“道”的认识,又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认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全书就贯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可以归纳为人与天地同源、人与天地同理、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等方面,本文将就这四个维度展开论述。

人与天地同源

在人与天地万物起源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起源是元气。元气是宇宙未开化之前一种阴阳未分的混沌之气,在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中先是分化为阴阳二气,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阳化气,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虚空(气);阴成形,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有形的万物。人的生成,从起源上讲与宇宙万物的生成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也是由元气分化而形成的。中医学所说的天人合一并不是说人就是天,天就是人,天人一体,天人不分,而是说人同普通万物一样共同参与构成宇宙这样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成为宇宙这个整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虽然人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起源,并与天地万物共同参与构成宇宙这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但是人与普通的万物还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淮南子》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如果说“烦气”构成普通万物,是宇宙自然中一般的、普通的气,那么“精气”则构成人体的生命物质,是宇宙自然之气的最精华的部分。正是因为人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宇宙中最精华、最精粹的精气物质,人就不仅作为一种“物”的属性而存在,而是在于人具有生命,更重要的是,精能生神,而具有精神和意识活动的人,就能够能动地认识、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人也因此而成为天地之镇、万物之灵,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与天地同源不仅表现在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还表现在自然界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构成人体所需的物质都来源于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人体要生存就必须同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通过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从自然界吸收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供人体自身利用,同时又把人体代谢废物排出而回归于自然界。此外,人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而重归于自然。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论衡·论死》说:“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由此可见,人从自然中来,死后又复归于自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与天地的同源性。

人与天地同理

“理”指的是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道理,或自然界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运动变化规律。人与天地同理,就是说人与自然界(包括社会)的万事万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道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运动变化规律。人与天地同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天地万物的同源性。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同一种本原物质——元气生成演化而成的,在元气生成演化为天地万物和人的过程中,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与运动——“道”却是始终如一的。正因为如此,天道、地道、人道虽然在内容与形式上各异,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是一脉相承和相互贯通的,都遵循着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

人与天地同理,首先表现在人与天地万物都遵循着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是探求天人之“道”的医学,“道”代表着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正是从天人关系的层面讲,人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天、地、人之间一切相互关系又可以用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来概括和说明,因而阴阳和五行的运动规律就是人与天地万物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如自然界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人体生理与病理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都是阴阳运动变化规律的体现,而人体与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之所以能够保持协调、稳定、平衡而有序地运行,都是五行规律支配的结果。

人体与自然界不仅共同受阳阳五行法则的制约与支配,还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是自然界云升雨降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在人体则表现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等,这就与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人与天地相应

“应”有对应、通应、感应、反应之义。人与天地相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某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界之间对应着相同的阴阳五行时空结构等。二是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人体能够感知环境因素的变化并对环境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人与天地相应,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对应着相同的阴阳五行时空结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亦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人与自然界万物以阴阳五行之同构为中介,而相通相应,由此形成了中医学“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

人与天地相应,还表现在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感应的现象,环境的阴阳发生了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状态(人体的阴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现代系统科学常常将人体看成是一个与外界环境高度适应的自组织系统,人体在环境中生存,就必须时刻与环境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平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平衡的速度是不同的,因而这种平衡又是一种建立在不同速度水平上的动态的平衡。

人与天地相参

“参”有参照、参阅、参考之义。人与天地相参,就是说对于人体规律和现象的认识,可以参照、参阅或参考自然天地的规律和现象来进行。人与天地为什么能够相参?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道、地道、人道是相通的,人们通过天道、地道就可以认识人道。中医学以人体之道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怎样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便是“天人相参”。中医学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都是在这一认识观念的指导下产生的。

人与天地相参是许多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来源。中医的人体精气学说理论就来源于自然哲学的精气学说。自然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一种充塞、弥漫于宇宙天地间的精微物质,天地万物就是由精气物质生成的。根据天人同源或天人同理的认识论原理,古人认为人的生命也是由天地自然之精气凝聚而成,精气为人的先天之本。中医的经络学说也是在天人相参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古人认为,九州之中有东、西、南、北四海,中原有清、渭、海、湖、汝等十二条河流注入四海,根据天人相应的认识论原理,古人认为人体之中亦应有十二条经脉对应地流注人体的四海,这便是人体十二经脉理论形成的最初来源。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天人合一的认识论也是如此,这就是对天人之“道”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是探求天人之“道”的哲学,中医学是探求天人之“道”的医学,正是在探求天人之“道”的认识中,我们说人与天地同源、人与天地同理、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等天人合一的认识论才是正确的,而跨出了这一步,进入到对形而下的“器”的认识和研究中,就必须讲究天人相分,也就是说自然界事物的道理与人体的道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理,必须把它们分开来进行研究,这也是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尚未得到现代科学理解和认同的根本原因,因为现代科学是以形而下的“器”为研究对象的,而中医学之所以秉持天人合一的认识论理念,就在于中医学是一门以形而上的“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作者:胡登峰

本期编辑:肖可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