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系列研究报告:从“苏超”品牌出圈看文体旅品牌经济

【报告】时间:2025-08-08      来源:国家广告研究院      

继贵州“村超”之后,又一个刷屏全网的体育赛横空出世。抖音话题播放量43亿、观众场均2.5万人、品牌争相赞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下文简称 “苏超”)已然从名不见经传的足球联赛,升级成为一场观赛规模比肩国内顶级职业联赛的全民狂欢。





为什么是江苏?为什么是足球?地方执政者如何盘活文体旅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广告研究院品牌实验室推出《从“苏超”品牌出圈看文体旅品牌经济》研究报告,以“苏超”为放大镜,分析草根赛事出圈的底层逻辑,为文体旅品牌经济的融合发展总结可借鉴的经验。







出圈密码:

文化认同、媒体传播与城市互动的共振






“苏超”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首先得益于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基因。赛事巧妙融合了“散装江苏”充满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楚汉争霸”“早茶德比”等地域梗娱乐属性明显,使得当地居民的集体荣誉感上升为全国网民的情感共鸣。此外,各参赛队伍还将城市文化元素深度融入赛事呈现,使赛场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传播层面,“苏超”展现了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巨大能量。新华日报“木更工作室”通过议题设置、互动策划等方式,成功将赛事打造为全民参与的文化事件。同时,各市官方新媒体的趣味互动,如“南京发布”与“淮安发布”的“夜聊体”公开信,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传播力与亲和力。这种创新传播模式突破了体育赛事的受众圈层,有效提升了赛事的社会关注度。







品牌价值:

赛事经济价值的转化与释放






“苏超” 的商业价值逐步显现,截至第三轮比赛结束,赞助商数量已增至 19 家,最高单家企业赞助金额达 300 万元。





“苏超”的品牌价值远不止于赛事本身,其对文旅产业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比赛日期间,江苏多地游客数量激增,文旅消费大幅提升。文体旅行业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也随之上涨,充分证明了“苏超”作为文体旅融合IP的强大变现能力。





代表案例:品牌营销的实践与成效


报告选取了江苏银行、伊利和赞助球队的地方企业作为代表性案例。三者超越了传统赞助的LOGO曝光模式,深度融入赛事文化生态,或构建场景(江苏银行),或生产内容(伊利),或化身文化符号(地方企业)。成功消解了商业感,与球迷/市民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充分挖掘了“苏超”作为区域文化体育IP的巨大营销价值。它们共同证明,在区域赛事中躬身入局,与观众和消费者玩在一起,是营销破局,实现与消费者情感共振的关键。





“苏超”对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首先,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是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文体旅IP的关键。其次,赛事传播需打破传统模式,通过趣味互动、情感共鸣等方式,实现与公众的深度连接。第三,文体旅融合需打破产业边界,以赛事为平台,整合文旅、商业、交通等资源,构建“赛事+文化+旅游”的复合型消费场景,实现“一场赛事、全域消费”的良性循环。





“苏超”的意义远不只有足球。中国文体旅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IP打造的角度讲,“天时地利人‘不和’”的苏超爆款不可复制,但是,随着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体旅IP涌现,每一个愿意把城市“人格化”、赛事“生活化”、流量“民生化”的地方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苏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