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圆滚滚的国宝遇上国际传播,雅安如何用大熊猫IP讲好中国故事?

【学术成果】时间:2025-10-15      来源:本站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浪潮推动下,国际传播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跨文化传播中引发情感共鸣的重要纽带。近两年,我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数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地市级、区县级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不同主体间的合作呈现跨层级、跨区域、跨业界的趋向。如何立足地方特色,构建高效能的国际传播体系,成为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聚焦的课题之一。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凭借“熊猫故乡”“世界茶源”的独特资源优势,在国际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并于2024年入选中国城市(区)国际传播示范案例。从成立四川省首个地市级国际传播中心,到创建全国首个依托国家公园设立的地市级国际传播平台;从打造“Pandahome”垂类账号矩阵,到首创内容合伙人机制——雅安通过内容深耕、平台创新、渠道拓展、生态共建,探索出了一条小切口、深耕耘、广辐射的地方国际传播特色路径。

一、内容深耕

文化符号与共情传播促进地方文化国际传播

雅安国际传播中心将内容建设作为国际传播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差异化定位、故事化表达、产学研协同,实现了从文化符号到共情传播的深度转化。

1.熊猫IP文化符号的差异化定位。在符号学视域下,大熊猫符号在认知、意象、情感维度分别蕴含表征民族形象、彰显民族审美、传递民族精神的独特价值。面对全国范围内熊猫形象同质化现象严重、传播效力被稀释的行业困境,雅安国际传播中心精准洞察,提出“在雅安看最野的大熊猫”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核心传播理念,并成为雅安在“熊猫IP泛化”浪潮中破浪前行的战略支撑点,其核心在于深入挖掘并彰显“雅安熊猫”不可复制的独特基因。1869年,法国传教士、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Armand David)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深山中发现了大熊猫。这份厚重的科学发现历史,赋予了雅安熊猫与生俱来的科学权威性与历史原真性。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雅安境内有野生大熊猫340只。基于此,雅安塑造了“Pandahome”“最野大熊猫”的品牌形象,让“雅安熊猫”的独特性深入人心,有效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熊猫IP。

2.故事化表达增强共情传播。“共情传播”原指人类信息传播过程中,因“镜像神经元”而促动的共同或相似情感的形成、传递和扩散过程。雅安国际传播中心深耕垂直内容领域,摒弃传统宣传式话语体系,积极采用小切口叙事策略展开国际传播。例如,《英“熊”联盟》系列报道,以大熊猫为第一视角,用4个篇章讲述了大熊猫完整的一生,被中国外文局评为“中国好故事”国际传播精品案例。在海外平台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实现了情感共鸣的最大化。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如短视频、动画特效、互动设计等,进一步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和传播效果。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故事化表达方式,成功将地方特色转化为全球化的语言,使国际受众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真切感受到雅安文化所独有的地方特色。

3.产学研协同夯实理论基础。雅安国际传播中心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开展国际传播课题研究,探索国际传播理论创新。同时,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新世代国传工作室”,举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等系列活动,选拔培养年轻传播人才。这既解决了地市级传播人才短缺问题,也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产学研协同,雅安不仅提升了传播工作的专业性,还为地方国际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深度参与,使得传播内容更具学术支撑和创新视角,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实践平台。在多方协作下,雅安的国际传播工作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动态的学习型生态系统,为地方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平台创新

基础账号运营迈向立体化矩阵体系搭建

平台是内容传播的载体,也是连接传播者与受众的桥梁。在发展初期,雅安国际传播中心以基础账号运营为起点,精心打造并运营核心账号,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吸引受众。随着传播需求的不断升级,中心逐步突破基础账号的局限,开始构建多平台、多账号协同联动的立体化矩阵体系。

1.“1+4+N”垂类账号矩阵精准触达。雅安国际传播中心创新构建了以“Pandahome”主账号为核心,4个海外社交平台为支撑,N个细分领域账号为延伸的“1+4+N”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矩阵。矩阵根据不同地区受众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位。针对日本受众,以旅日归国大熊猫“香香”为主线,突出“香香故乡”情感牌;针对欧洲受众,以阿尔芒·戴维科学发现大熊猫为背景,强调科学发现历史;针对东南亚受众,则侧重“中医药+生态旅游”推广。截至2025年6月,该矩阵已孵化12个垂类账号,其中日语字幕大熊猫视频在日本网友中反响热烈,浏览量成倍增长,单条视频24小时内播放量达230万次,互动量超5万人次。这一矩阵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在于其对内容传播深度和广度的拓展。通过垂类账号的精准定位,雅安实现了从泛化传播到精细化运营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了传播效果。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运营模式,为地方国际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例。

2.两大基地构建传播支点。2025年5月,雅安国际传播中心挂牌全国首个依托国家公园设立的地市级国际传播平台——雅安大熊猫国家公园国际传播基地。依托雅安丰富的野生鸟类资源,正在建设“雅安国际传播中心——北纬30度国际观鸟慢直播基地”。通过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可视化、栖息地原真性影像记录,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科研活动等手段,构建“科研支撑+传播创新”双向赋能体系,将两个基地建成为展示雅安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最佳窗口。基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雅安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媒体的目光。通过与多家知名媒体和平台合作,雅安成功举办了多场线上线下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传播影响力,这些创新举措使得雅安的国际传播工作更加生动、立体,赢得了广泛赞誉。

3.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积极探索新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雅安国际传播中心通过VR、AI等技术手段提升受众体验。该中心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境内1000余台红外相机素材资源,打造沉浸式栖息地体验项目,让海外受众“云端”感受大熊猫的野外生活。与郎朗艺术基金会合作制作“3D动画+实景”融合的《熊猫》MV,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实现“大熊猫+古典音乐”的跨界传播,讲好大熊猫国家公园故事。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根据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定制个性化的传播内容,显著提升了传播效果。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丰富了传播形式,也深化了海外受众对雅安生态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渠道拓展

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交互的路径突破

渠道是抵达受众的路径,其模式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广度与深度。传统的国际传播常陷入单向传播的困境,即传播者(如媒体机构)作为唯一的信息源,通过传统媒体向受众进行无差别的信息灌输,这种模式难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触达与认同。雅安国际传播中心在渠道拓展方面,坚持线上数据驱动、线下活动引领、区域精准聚焦相结合的策略。

1.线上数据驱动精准定位。雅安国际传播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大V账号活跃粉丝进行分析,精准获取“百万+”对大熊猫等元素感兴趣的粉丝数据,建立“百万+”粉丝数据库,实现国际传播精准覆盖。同时,借助算法推荐机制,将定制化内容推送给目标受众,提升信息触达率。通过与当地媒体合作,进一步扩大传播声量,形成多维度的内容分发网络。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模式,不仅提升了传播效率,也为国际传播路径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2.线下活动引领拓展渠道。在对外传播工作中,雅安国际传播中心高度重视线下活动的传播价值,积极邀请海外大V、全球拍客等参与内容传播。中心常态化开展“来自香香故乡雅安的问候”“海外大V看雅安”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覆盖上千万国际受众,有力推动雅安故事“出川出海”。例如,邀请加拿大文旅博主到雅安采风,全程记录采风过程,精心制作幕后花絮Vlog,并在海外社交平台及国内视频号、抖音等渠道同步发布,形成“内外联动”的传播效应。该中心还紧抓法兰克福中国节、西博会等重要活动契机,与海外主流媒体、重点企业建立联系,深化与中国外文局、日本川渝总商会等机构合作,推出影像创作、数字传播等7个重点产品计划,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3.区域精准聚焦梯次推进。我国的地方文化与特色正借助多元渠道走向世界舞台,绽放独特魅力。雅安国际传播中心依托“香香效应”重点突破日本市场,成为中国双宝(大熊猫、金丝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合作伙伴,通过率先在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地举办双宝全球艺术展,跟着大熊猫和金丝猴“走世界”;利用阿尔芒·戴维的发现渊源深耕法国等欧洲国家,做好中法建交60周年活动策划和国际青年大熊猫溯源活动报道;依托中医药、鱼子酱等特色IP,逐步向东南亚、北美等地区辐射。这些区域性突破不仅提升了雅安的国际知名度,也为后续更大范围的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生态共建

协同共创与价值共鸣的机制革新

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雅安通过创新内容合伙人机制、生态叙事践行价值共鸣,打造了开放共享的国际传播生态系统。

1.内容合伙人激活共创生态。雅安国际传播中心首创“传播官”制度,联合高校智库、外籍主播、非遗传承人等组建66人的内容合伙人队伍。这一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播主体与受众的传统界限,将各方力量转化为传播活动的共同主体(Subjects),契合了交往行为理论中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核心要义。这些合伙人既包括个人创作者,也包括TABLE动画工作室等专业机构,形成了专业生产内容(PGC)与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互补的内容生态。2025年,该中心与TABLE工作室联合创作的《熊猫赤竹侠》获得全球“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最佳视觉设计奖。通过内容合伙人机制,雅安成功实现了从分散式创作到多元协作的转型。合伙人队伍不仅在内容创作上各展所长,还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意碰撞,进一步提升了传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这种协同共创模式,在本质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共识与理解的传播“沟通共同体”,为地方文化传播注入了持续的生命力。

2.生态叙事践行价值共鸣。雅安国际传播中心巧妙地将大熊猫IP与生态保护主题相结合,通过《守护一江清水·中国生态观察主题联合报道》,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主题报道以宜宾长江鲟、雅安大熊猫、阿坝黑颈鹤三地孕育的三大“国宝”保护故事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微纪录片、图文深度报道、视觉化融合报道、系列短视频等形式,以“水、陆、空”三维视角记录长江上游生态治理成果。

同时,联合长江沿线多家媒体共同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发起#守护一江清水#、#Living by the Yangtze River#等话题,相关内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网、四川观察等媒体转载。这些话题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网友的关注和参与,还引发了关于生态保护的广泛讨论,有效提升了中国生态保护故事的国际曝光度和影响力。通过这种跨区域、跨媒体的合作模式,雅安国际传播中心打破了地域和媒介的局限,让生态保护的理念借助大熊猫IP的全球影响力,以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方式触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生态治理领域积极作为的认知。

作者系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融媒总编室负责人,雅安国际传播中心执行总监熊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