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观点评论】时间:2025-09-03      来源:陕西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辩证关系,从方法论维度指明了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文明发展规律和全球治理变革的系统把握,为我们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核心理论,决定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弱。话语和话语体系为话语权服务,是话语权的基础。话语权的巩固与提升,既取决于国家的硬实力,又直接体现为话语的成熟和话语体系的完善。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为了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逐步由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硬实力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同时必须看到,国家硬实力的增强并不必然带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日益复杂严峻。因此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此外,要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努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并着力总结、提炼、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与成就,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全面深刻阐述。“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坚持“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能使中国话语更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改变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的问题,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坚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必须贯穿于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各方面。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国话语要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必须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转化为话语优势。这一话语体系是站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吮吸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养分的话语体系,承载着中国千百年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阐释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等,还能为全球话语体系提供一种非西方视角,打破西方国家所主导的不平等的话语观念和表达体系,进而促进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的强大底气。要不断优化拓展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不断彰显话语特色,不断打造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话语呈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形象,让我们的自信自立具有强大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富有国际传播效能的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区分话语对象,着力打造符合国际传播受众多元化信息接受需求的话语体系。如对海外政界人士,侧重政治性和政策性叙事,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体制的理解;对海外学者,侧重思想性和思辨性叙事,阐释中华文化“求同存异”理念;对海外普通民众,侧重通俗性和趣味性叙事,消除文化隔阂,增进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要拓展传播渠道,构建全媒体叙事文化传播框架。如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夯实中华文化传播主阵地;利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让中国话语更生动、更易被接受。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实施精准化传播,积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必然能提升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纳程度,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实现最佳的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效果。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外部环境,站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我们迫切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必须建设富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不是封闭的自我言说,而是在平等对话中展现中华文明魅力。要加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回应全球关切,凝聚全球共识,用融通中外的表述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起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别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要既坚守文化立场,又尊重他者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最终要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前,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我们坚持“第二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厚植中国话语的历史根基、自信底气,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话语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让中国话语“说得出、传得开”,中国文化“立得住、行得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和话语支撑。

(作者单位:西安工商学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