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更多
姜涌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发表学术论文近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姜涌与其博士研究生崔健民共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早期“解放”概念的哲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的论文。文章认为,马克思早期的解放思想以异化批判为核心,深刻揭示了宗教、政治和经济领域中人类不自由的根源。他通过对宗教异化的分析指出,宗教是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而政治解放尽管推动了公共领域的自由,却未能根本解决市民社会中的剥削与不平等。劳动异化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唯有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才能克服异化,实现人类本质的全面复归。在实践层面,他提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解放的历史动力,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不仅消除劳动异化,也为构建以自由与公平为核心的社会提供了可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注重个体全面发展,以及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领域协同发展,为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提供了可行路径。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更为当代社会追求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刘玉峰教授在《历史研究》发文《均田制概念渊源及制度内涵》近日,历史学院教授刘玉峰在《历史研究》2025年第3期发表研究论文《均田制概念渊源及制度内涵》。均田制是北魏、北齐、北周、隋至唐前期长期施行的国家土地制度。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厘清均田制概念的渊源和内涵的基础上,先对如何理解唐朝以前四朝均田制概念内涵和实际内容阐述具体观点,再对如何理解唐朝均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郝书翠教授在《经济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6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授郝书翠在《经济日报》(理论版)发表题为《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文章。文章指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全文如下: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儒高院陈峰教授在《历史研究》发文《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近日,我院陈峰教授在《历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文章指出,193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扎根延安,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文章认为,在革命政治形塑下,马克思主义史学从原来宽泛的左派学术,真正成为一项“党的事业”。这种转变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组织起来”,使历史研究成为一种按计划开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郝书翠教授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彰显对全人类未来的关切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5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国家治理研究院郝书翠教授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题为《彰显对全人类未来的关切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章。全文如下:彰显对全人类未来的关切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马新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秦汉县域人文地理构造与大一统国家奠基》历史学院教授马新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4期发表研究论文《秦汉县域人文地理构造与大一统国家奠基》。文章认为,秦汉时期的县并非仅是政区范畴,在其成为中央王朝最基本一级政区的同时,也形成了多元复合的人文地理构造。所谓人文地理构造主要指县域政治地理、聚落地理以及社会文化地理的组合机制与结构状态。中国古代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