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5年第3期
作者:
冯捷蕴,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翻译、话语分析
张丹丹(通讯作者),博士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翻译、话语分析(zdddani@126.com)
摘要:
论文从体裁分析和跨文化传播的双重视角考察了《中国日报》地方宣传报道的英文编译策略,涉及叙事模式、语义结构、词汇风格三个主要维度。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参与者观察法以及专家咨询法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发现,原文倾向于采用迂回全面的叙事模式、丰富的语义结构以及修辞性词汇风格;而译文主要采用直接聚焦的叙事模式、精炼的语义结构以及客观性词汇风格。研究还探讨了影响地方宣传报道英文编译的多重原因:原文和译文属于政治报告和新闻报道两种不同类别的体裁,并且受到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的影响。研究能够为中国外宣文本的编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日报》;地方宣传报道;英文编译;体裁分析;跨文化传播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此背景下,翻译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研究价值日益显现(黄友义、李晶、王晓艳,2023)。精准翻译不仅是实现对外传播目标的重要手段,更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陈法春,2024)。
当前对外传播与翻译研究主要聚焦国家层面,探讨国家党政文献的翻译策略及其对外传播效果(曹莉,2024;韩清月,2024;姜龙范、谷思睿,2025;吕可丁,2024)。相较于国家层面的研究,地方层面的对外传播与翻译实践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尽管有少数研究(比如,樊继群,2021;李文雅,2024)对地方文化及旅游外宣翻译进行了探索,但整体而言,地方性对外传播与翻译研究,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对外传播与翻译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府的对外传播以各省、市、地区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成果为素材,展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主题,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本研究采用体裁分析和跨文化传播的双重视角,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参与者观察法及专家咨询法,系统考察了《中国日报》地方宣传报道的英文编译策略。研究为中国外宣文本的编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体裁分析与新闻编译研究
体裁分析理论在外宣翻译的研究方面,较多关注同类体裁中文本之间的翻译,较少涉及翻译过程中不同体裁的转换。目前,有不少学者认识到体裁分析对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性(Trosborg,1997;司显柱,2023),如李国庆和靳智博(2011)指出,翻译应能使译文达到其体裁的交际目的;徐琣和肖海燕(2016)基于批评体裁分析的角度,研究商务翻译体裁资源的使用问题,关注商务体裁文本的翻译;谢家成和刘洪泉(2010)基于体裁分析,考察了专门用途语篇体裁的翻译模式;李国庆(2009)从体裁的社会目的角度分析了广告翻译策略的选择,未涉及不同体裁之间的转换。
此外,现有新闻编译研究关注微观字词的翻译方法,对篇章结构的调整关注不够;尽管少数研究考察了篇章结构的调整,但并未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作充分的分析和讨论。编译的概念最早由Stetting(1989)提出,将“翻译”和“编辑”两个概念合二为一。Bielsa和Bassnett(2008)指出,国际新闻的翻译并不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直接转换,还需要编译工作者考虑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写。翟芳和胡伟华(2017)研究《中国日报》政治语篇的编译,但并未对编译过程中篇章结构层面的调整进行研究;闫威(2011)指出,对外新闻编译既要在微观层面做“加减法”,也要在宏观层面根据文体特征调整文章的结构;但没有就宏观结构如何调整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释,只是较为概括地解释为文化背景的差异。
综上所述,论文认为,外宣文本翻译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可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其一,探究翻译策略中不同体裁的转换;其二,考察篇章结构宏观层面的调整。有鉴于此,本研究融合体裁分析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采用多元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了地方宣传报道中的原文与译文在叙事模式、语义结构和词汇风格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及其深层原因,旨在为提升我国外宣文本的传播效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参考建议。
3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体裁分析与跨文化传播两个理论视角,对地方政府宣传报道中的英文编译策略进行探究。体裁被视为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由话语共同体确定的、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Bhatia,2014)。特定体裁通常表现为典型的篇章结构特征,并且语义结构和词汇使用呈现出独特的语言规律;上述特点为理解和分析翻译实践中的语篇重构与语言转换奠定了基础。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之间进行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冯捷蕴,张丹丹,2024;王春阁,2024)。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克服思维方式、语言特点、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语境的多重影响,努力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深层次的理解(卫白鸽,2024;杨倩、刘法公,2023)。这一理论视角不仅强调了语言特点的重要性,还突出了思维模式、社会文化语境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为语料来源,该报作为国家级英文日报,发行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英文媒体之一,同时也是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且被国外主流媒体转引最高的中国报纸。搜集语料的时间跨度为2017年至2022年,历时5年。论文第二作者(以下简称“作者”)作为该报采编部门的正式工作人员,在这5年期间直接参与并完成了近300篇地方宣传报道的编译工作。本研究以上述文本为研究对象,所选语料涵盖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保护等多个主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覆盖面。
论文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参与者观察法和专家咨询法,系统考察地方宣传报道的编译策略。首先,案例分析法作为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深入剖析典型案例,研究者能够有效揭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内在规律。本文选取8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这些案例均来源于真实的编译工作实践;其次,参与者观察法为本研究提供了独特优势。作者深入观察并沉浸式参与了地方宣传报道编译的全过程。这种“内部人”视角不仅能够使作者获取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宣传报道原文,而且能够对编译过程和策略进行细致的分析。该研究结合了过程与文本,与一般话语分析侧重文本本身具有较大的不同;最后,专家咨询法是指所有编译文本通过多轮次的专家论证,确保研究发现的可靠性与普适性。相关专家包括两位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专家和一位拥有十余年英文新闻编辑经验的中方专家。每篇报道编译均经过至少五轮的严谨审核,重点考量体裁适恰性和文化适应性,这一严谨的专家咨询和审核机制不仅保障了译文质量,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观点支持。
4 编译策略分析
4.1 从迂回全面型调整为直接聚焦型的叙事模式
作者在报社任职期间,基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所提供的中文素材,将其编译成面向国际受众的英文稿件。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发现,这些素材大多为政府工作报告,系统性介绍各省、市、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工作成就或规划。此类文本具有鲜明的政治报告体裁特征,其交际目的和叙事模式与新闻报道体裁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而言,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部门总结工作成果、部署任务的重要公文,主要由政府宣传部门撰写,旨在向下级部门、媒体和公众传达工作实绩与政策规划。其显著特征体现为:注重背景铺垫和意义阐释,通过多角度论述展现工作全貌,彰显政府工作的严谨性。而新闻报道作为典型的新闻体裁,通常采用倒金字塔模式,按照事实的重要性、时效性和受众关注度呈现信息,以确保读者能够快速获取核心新闻内容(刘其中,2009)。正如报社采编部门的一位咨询专家所指出的那样,新闻导语需回答“这篇报道为何发表”的问题,应突出最新、最有趣或最重要的内容以吸引读者。这一观点强调了在新闻报道中结构安排的重要性。
报社处理地方政府的外宣文本编译工作,该过程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不同体裁的转换,即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调整为面向国际读者的新闻报道。体裁分析理论最核心的要点是强调话语共同体具有共同的交际目的,群体成员的语言使用是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Bhatia,2014)。不同体裁之间的转换涉及语言形式和功能的改变,反映了从政府工作汇报到大众信息传播的交际目的的转变。因此要求编译者在保持原文核心信息的同时,实现不同体裁特征的系统性重构。此外,中、英文文本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也显著影响着叙事模式的转换。研究表明,中文文本倾向于整体性思维,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整体关联(冯捷蕴、张丹丹,2023);而英文文本则体现分析性思维,强调事件本身的属性和严格的逻辑叙事。因此,编译者应加强受众意识(宋元玲,2024),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对原文的叙事模式进行跨文化的调适。
(1)原文:丝绸之路世界闻名,它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中亚、西亚,以罗马为终点,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这条丝绸之路上,很大一部分的货物来自于XXX。
千年之后,XXX在“一带一路”上的位置更加显要••••••
译文:XXX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is on the right track to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hub and trade center, relying on its advanced global land and air network.
...
XXX was a vital point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which started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of Chang ’ an, now Xi ’ an, and ran through Middle Asia and West Asia and before ending in Rome. What is less well-known is that most goods traded through the Silk Road were from XXX province, such as brocade and silk.(China Daily,10/19/2017,p.17)
例(1)聚焦“某省交通网络建设”这一主题,原文叙事模式迂回全面,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切入,逐步过渡到核心事件——该省交通网络建设的具体举措,体现了文本的政府工作报告体裁和整体性思维特征。编译后的英文译文则遵循新闻报道的体裁规范,开篇即采用新闻导语直接呈现核心事实,将背景信息后置。这种叙事模式聚焦化的编译策略突出了事件的主次逻辑,同时也契合了国际英语读者的分析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2)原文:2017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最新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名单。XXX被授予“电影之都”称号••••••
XXX位于太平洋西岸北纬36度,是欧亚大陆桥东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0万••••••
XXX,一座为电影而生的城市,它的自然、经济和人文条件与电影如此契合,在中国无出其右者••••••
译文:XXX, a city in East China ’ s XXX province, is more expressive than others as it has an important history of film and pushes to get more people watching them.
Benefiting from a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flourishing economy and relaxed culture, XXX has a background in film that ...
...
In view of the city ’ s achievements in the film industr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named XXX a Creative City of Film in 2017...(China Daily, 02/23/2019, p. 8 )
例(2)以“某市电影产业发展”为主题,原文前两段详细阐述宏观的背景信息,包括该市电影产业的过往成就和城市概况,直至第三段才出现与主题相关的具体信息。作者及其采编部门同事就原文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译文开篇首段直接点明主题,将原文第三段的核心信息提前至第二段进行重点阐述,而原文的背景信息则调整至文末。这种叙事重构和例(1)一样,既符合新闻报道的体裁特征,也体现了跨文化传播的调适。
4.2 从丰富的语义结构调整为精炼的语义结构
作者在报社长期工作中观察发现,地方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政府工作报告,原文本采用丰富的语义结构,使用大量叠加的、具有高度情感色彩的号召式表达。这既体现了其鼓励下级部门与社会公众支持、参与政府工作的交际目的,也反映了中文文本的语义结构特征:倾向于使用语义重叠的词语、结构和修辞手段来表达中心思想和主题,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胡壮麟等,2017:86)。相比之下,作为新闻报道体裁的译文则强调语言的精炼性、准确性和可读性。这种简洁精炼的语义结构特征既符合新闻报道的体裁要求,也体现了英语语言简明扼要的表达习惯。正如陈法春(2024)的研究指出的那样,英文文本倾向于使用实词,避免语义模糊的修饰语,注重通过确切的数字和事实增强文本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地方宣传报道的英文编译需要进行语义结构的转换,将原文中丰富的、号召式的语义结构,浓缩为译文中精炼的语义结构。
(3)原文:他(王XX)将“诚信、责任、阳光、智慧”8个字作为中心行为准则,并且将个人每年收入的20余万元用于中心建设和资助学生,激励他们从事创新研究工作。王XX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中心已从起初的40余平方米到现在的1000平方米,师生由7个人增加至110余人,中心全天向学生开放。
••••••
团队也将“诚信、责任、阳光、智慧”八个字确定为中心行为准则,将培养热爱祖国、讲诚信、负责任、阳光智慧的人才作为中心人才培养目标,王XX教授还将个人每年收入的二十余万元用于中心建设和资助学生,激励他们从事创新研究工作。
译文: Wang donates his 200 000 yuan ($31 226) annual income to develop the center and fund promising students, stimulating them to conduct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ts nine years after founding,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Nano Handling and Manufacturing of China has expanded its area to 1 000 square meters from the original 40 sq m, and its staff has grown from seven to more than 110.( China Daily, 06/15/2018, p. 10)
例(3)原文呈现出丰富的语义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点:其一,直接使用重复表达,如“诚信、责任、阳光、智慧”这一并列短语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此外,“将个人每年收入的20余万元用于中心建设和资助学生,激励他们从事创新研究工作”也是重复出现了两次;其二,语义叠加的特征较为突出,比如,尽管“诚信、责任、阳光、智慧”与“讲诚信、负责任、阳光智慧”两组的结构有微调,但语义并无差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表述多为号召性语言,强调价值倡导而非客观事实的陈述。
作者采取了如下具体策略:首先,对重复出现的相同语义表达进行合并处理,仅保留一处;其次,对号召式语义表达进行省译处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省译并非随意删减,而是基于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必要调整(魏晋慧,1999)。基于作者及其采编部门同事所达成的共识,并通过资深专家的审核和确认,例(3)通过补充具体事实,弥补省译造成的信息损失,如将抽象的品质描述转换为具体的行为和事实。这种编译策略既确保了译文的简洁性,又忠实传达了原文的核心信息,例如:
In total, the research center has undertaken more than 30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over the past nine years ...(“责任” “智慧”)
The research center has obtained 16 invention patents to develop advanced materials, which have been applied with success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and new energy sectors.(“责任”“爱国”“诚信”)
As part of the popularizing process, the research center is opened to the public twice a year, to expose more people to nanotechnology.(“责任”)
从上述分析可见,译文在语言特征上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其一,在体裁特征上更加符合新闻报道的规范要求,突出表现为语义精炼、表达清晰;其二,在跨文化适应性上更加契合国际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认知特点,如一位外籍专家指出:“西方读者想知道细节: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为什么。”(Western readers want specifics: who did what when and why. ) 这种双重转变既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又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4)原文:XXX区委书记XXX说:“XXX的讲话直面问题、重点突出、对症下药,展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改革创新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厚爱意味着责任,支持意味着担当••••••
译文:Since its establishment less than two years ago, the park has cooperated with a number of renowned scientists from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Chinese agronomist Yuan Longping and Canadian biologist Yutian Wang, to name just a few.
Another important project based in XXX is the National New Functional Materials Research Center headed by academician Hou Li ’ an, which focuses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ir and water purification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cleaning equipment. It will go into operation this April. The park will establish more than 30 projects this year, forging an industrial cluster worth 10 billion yuan.(China Daily,03/08/2018,p.12)
例(4)原文中大量使用语义重叠和号召式语义表达(如“直面问题”“重点突出”“对症下药”“厚爱意味着责任,支持意味着担当”),这些排比结构在政府工作报告体裁中经常使用,但不符合新闻报道体裁客观呈现事实的交际目的,丰富的语义结构可能会让国际英语读者感到焦点模糊,不着要点。因此,作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策略:首先,对叠加的语义结构进行省译处理;其次,通过补充具体事实来替代抽象的号召性语言,如详细阐述该区发展院士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国家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具体举措。
4.3 从修辞性调整为客观性的词汇风格
作者在长期工作中观察发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给报社的原文,采用了大量修辞性词汇。在政治报告体裁中,修辞性词汇的使用能够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在中国社会语境中是被广泛接受且有效的表达方式。相比之下,作为新闻报道体裁的译文则倾向于使用客观性词汇风格。新闻报道强调准确性,过度使用修辞性表达可能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此外,社会语境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了词汇风格调整的必要性。原文中的修辞性表达在中国社会语境中具有积极意义,但直接运用到英语社会语境中可能会造成误解或不适。正如外籍专家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报道面向的是说英语的读者,他们未必能领会中国文化,哪怕是主流文化。”(Our readers speak English and may not be aware of certain mainstream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因此,译者需要对原文的修辞性词汇风格进行适当调整,对核心信息进行客观性描述。
(5)原文:位于XXX东北部的XX县,历史悠久,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XXX县举全县之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帮助当地人民逃离贫困。
译文: Authorities in XX county in South China ’ s XXX autonomous region have turned to rural tourism to help residents lift themselves out of poverty and improve their social welfare, all on the back of the county ’ s own rich history, 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China Daily,09/23/2020,p.12)
例(5)原文使用“逃离贫困”这一修辞性表达,既体现了政治报告富有感染力的体裁特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语境下对脱贫决心的积极表达。然而,这种表达方式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存在冲突,也可能因文化差异造成国际读者的误解。作者采纳了外籍专家的建议,将“逃离贫困”编译为“lift themselves out of poverty ”。 如此一来,译文更加符合地道的英文表达,更准确地传达了脱贫的积极意义。这种词汇风格的调整处理规避了潜在的跨文化传播障碍,有助于增强文本的接受度与传播效果。
(6)原文:2018年,XXX打响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战役,2018年XXX工程增绿23.5万亩。
译文:Last year, XXX launched a new round of afforestation projects, helping the city add 156.67 million sq m green areas.(China Daily,10/01/2019,p.10)
例(6)原文使用“打响了••••••战役”这一隐喻修辞,尽管该表述生动地体现了政治报告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却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不符,也可能因社会语境差异造成国际读者的误解。因此,作者将“打响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战役”编译为“ launched a new round of afforestation projects ”。译文用客观陈述替代修辞表达,避免了使用“battle/war”等可能引发负面联想的词汇,从而更加准确地传递了生态建设的积极意义。
(7)原文:XXX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译文:XXX will us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land open economic pilot zone as the lead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opening-up.(China Daily,05/25/2020,p.11)
例(7)原文使用了“新高地”这个中文隐喻,生动地表达了改革开放达到了更高的新目标。该隐喻在中文语境中被广泛接受,同时能够增强政治报告的语言感染力。然而,若将其直译为“ new highland ”,则不仅难以符合新闻报道对客观性与事实性的要求,还可能因社会语境差异,造成国际英文读者的理解困惑。因此,作者将其调整为更客观、具体的表述“ improve the level of opening-up ”。
(8)原文:XXX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XXX市将培育新经济“城市合伙人”,力争新增新经济企业6.3万户。
译文:This year, XXX aims to introduce 63 000 more new economy companies, according to a senior official of the XXX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ission.(China Daily—globaledition,01/26/2021,p.8)
案例(8)原文中采用了“新经济‘城市合伙人’”这一修辞性表述。这一表述似乎很生动,但即使是中文读者,在初次阅读时也难以理解其具体含义。在通读全文之后,作者准确地掌握了其核心意义,即“城市合伙人”实际上是指“公司”。因此,将整个词组翻译为“ new economy companies ”,使其表达更加客观、具体,便于国际读者理解。正如报社一位外籍专家所强调的那样:“不能仅对文本进行机械翻译,而是必须理解其内涵。”( Don’t just translate the material given to you. Make sure you understand it. )
5 结语
地方宣传报道的英文编译具有独特的复杂性。本文以《中国日报》编译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深入探讨了英文编译过程及其策略。研究发现,其核心在于实现从政治报告体裁向新闻报道体裁的转换。不同体裁的转换不仅和语言层面的翻译相关,更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重构,主要体现为采用三个编译策略:将迂回全面的叙事模式调整为直接聚焦的叙事模式;将丰富的语义结构调整为精炼的语义结构;将修辞性词汇风格调整为客观性词汇风格。此外,跨文化差异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讨论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对英文编译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地方宣传报道英文编译的三维框架:叙事模式聚焦化策略、语义结构精炼化策略、词汇风格客观化策略。这一框架为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外宣文本的编译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指导。该文主要聚焦地方各级政府的宣传报道,研究结果对全国性政治报告类文本的外宣编译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已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