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引擎。”12月15日,第八届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政产学研领域的百余位嘉宾和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新质生产力赋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热点,共同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形态和方式、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等话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以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为例,分享了“时空智能赋能文化遗产”的思考和武大团队相关探索。他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开发与利用,正在改变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利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遗产的历史背景,还能在遗产保护、管理和传承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德仁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如何利用最新的测量、遥感、计算机视觉、AI、VR/AR、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重建数字文化遗产,数字文化遗产+虚拟地理环境的全方位数字孪生,支持数字考古、艺术陈展、保护监测、交流传播、数字创意,让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中永生。
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中国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结构,即物象、意象、意境,其中长江、黄河、大运河、长城和长征作为超级意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中释中”的本土话语体系构建,也是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方式,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提供了中国样本。
同济大学解学芳教授认为,数智时代下,AIGC技术群正在成为自主式创新与倒逼式创新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方略和顶层设计,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文化科技企业,打造迎合数智时代的高质量文化科技IP品牌,努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全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中山大学宋俊华教授总结了乡村非遗现代化的不同模式,提出非遗保护、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小到大、微观到宏观的递进关系,非遗保护既是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又是推动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手段。
两个分论坛上,专家学者热议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发展。
此次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该校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承办,旨在推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
据介绍,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是原文化部在中部六省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也是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近年来,该校还积极搭建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智库、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大数据实验室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