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学术成果】时间:2025-08-01      来源:《传媒》      

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全球传播生态的今天,跨国文化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即时性、交互性与多元性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其国际传播不仅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对促进人类文明对话与价值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将中华文化以创新内容形式与智能化传播手段推向全球,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与传播力的文化潮流。TikTok的短视频叙事、起点国际(Webnovel)的网络文学出海、米哈游的游戏化表达等传播形式,正重塑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图景。基于数字媒介的个体化叙事消解了文化传播的宏大话语壁垒,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艺术语言的融合创新增强了文化吸引力,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数字化诠释则构建了更深层次的文明共识。同时,数字原住民“Z世代”与第三文化人群体的崛起,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的主体格局。前者凭借天然的跨文化适应力成为创意传播的生力军,后者则作为“文化桥梁”提升了转译的精准性。在此背景下,亟须探索如何依托5G、AI、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构建“技术赋能+人文引领”的传播体系,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与个体创作者协同联动的“数字传播共同体”。这一探索不仅关乎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更是数字文明时代构建新型国际文化关系的重要实践。

一、加强数智技术赋能,打造文化传播新样态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球文化交流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在数字化浪潮下,数智技术凭借其创新的技术手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传播的时空壁垒,重构了文化传播的形态与范式,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更加开放、高效且丰富多彩的新空间。

1.中国新媒体平台出海,塑造国际传播新渠道。在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以TikTok、起点国际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平台正在形成全球传播场域内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劲力量,推动着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和多样、平等的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数字媒体平台深耕垂直细分领域,依靠数智技术的科学分析和精准聚类,通过筛选适合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准确判断各平台的传播特点和用户需求,对文化内容进行精准策划和制作,使文化内容更加符合平台特点和用户口味,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例如,作为全球性的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TikTok超越了其他平台,成为下载量最大的应用。它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美食、手工艺等中华文化的元素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全球用户,吸引了大量海外观众的关注。快手旗下的海外短视频平台Kwai,在拉美、中东、东南亚等市场表现突出,尤其在巴西、印尼等国家拥有大量用户。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门户网站起点国际将中国特色网络文学创作和商业模式带向全球,让海外读者无障碍地阅读和欣赏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融入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尊师重道、东方神话传说、传统美食等。《2024中国网文出海趋势报告》显示,起点国际海外作者“00后”近五成,访问用户累计近3亿人次,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数智内容多样,强化文化传播的直观性、生动性。数智技术的革新极大地丰富了数字内容的形式,为海外传播提供了强劲动力。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叙事表达更丰富,通过打造文学、艺术、影视、展览、游戏等各类数字文化产品,以直观、生动、互动的方式,加深了海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的内容创新转化。例如,在游戏行业,米哈游商业游戏的《原神》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神话、哲学思想及美学风格,巧妙融入现代科幻游戏的设定中,创造出一个充满东方神韵的游戏世界,吸引了全球玩家的关注。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背景的游戏《黑神话:悟空》,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新颖的神话世界,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享受刺激的战斗体验,还能沉浸式体验“东方之美”。该作品在海外掀起了一股“西游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展览方面,作为首个中国文化出海的VR展览,“大美敦煌”沉浸式数字VR展览在卢浮宫开展,利用VR(虚拟现实)及MR(混合现实)技术,展示璀璨的敦煌文化内容,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壁画的壮美与细腻。这些形式多样的数智内容,让海外受众便捷地接触到中华文化,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兴趣。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视觉特效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全片超2300个镜头中,视效镜头占比高达1700余个。影片以极具想象力的创作手法,将传统神话故事里原本难以具象化的奇幻场景与神怪形象精彩呈现——无论是仙气缭绕的昆仑仙境、气势恢宏的朝歌城阙,还是形态各异的上古神兽,皆通过细腻的CG特效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在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获得观众点赞,在世界舞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魅力。

3.大数据驱动,实现海外传播精准化。大数据驱动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科学决策的基础。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传播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兴趣偏好、行为模式及文化背景,进而制订更具针对性的传播计划。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分配,集中力量在最具潜力的市场进行推广,还能够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变化中的国际舆论环境。精准传播还体现在对传播效果的实时监控与评估上,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持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众多国内的优质内容团队将国内的微短剧进行翻译、配音或添加字幕后,在海外平台上进行传播。这些经过译制的中国微短剧,在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东亚地区受到了较高的关注。例如,译制类微短剧《一梦枕星河》,展现中国苏扇技艺与古城保护,探讨全球共同关注的传承与发展议题,在新加坡引发了追剧热潮。而在欧美市场,因文化差异国内直接译制的微短剧作品则接受度较低。在地观众更倾向于观看那些以英雄主义和个人奋斗为主题的短剧。中国的出海微短剧通过算法与大数据加持,根据不同国家、地区海外用户的心理特征、消费偏好和文化背景,更精确地匹配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实现精准化传播。

二、强化文化转译,构建文化传播共同体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强调多元共生与开放包容,主张通过技术赋能的跨文化对话实现文明互鉴。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中,需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深度解析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念、情感表达与符号系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借助智能化的文化转译技术,以更精准、更生动的数字形态呈现给全球受众,从而构建基于数字媒介的文化共享生态。

1.善用个体叙事,以他者视角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而个体叙事作为一种生动、真实且具有感染力的传播方式,能够有效地跨越文化障碍,触动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心灵。通过外国友人、海外华侨华人或是国际学者的亲身经历和独特视角,以他者视角讲述他们与中国文化的邂逅、学习与感悟,以此打破文化和语言的壁垒,让全球观众以更加亲切、真实的方式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这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形象,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搭建起一座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加多元和谐。例如,知名博主山下智博(Yamashita Tomohiro)是一位专注于分享中国文化的网红,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上积累了庞大的粉丝基础。山下智博的视频内容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传统服饰如汉服、唐装到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新中式服装,再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瓷等。他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深入探索这些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让更多日本民众以及全球观众体验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TikTok网红达人“小一姐姐”是一位专注于国学古诗手势舞的创作者,她通过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结合古诗词的韵律,让全球观众在模仿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她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经典手势融入手势舞,搭配汉服变魔术等趣味互动,单条视频播放量超370万,赢得了国外观众的广泛喜爱。“小一姐姐”在TikTok上已收获64.5万粉丝,她的手势舞视频,架起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让国际观众在模仿动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融合叙事,彰显中华文化中“和合”的思想精髓。数字时代,全球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即时性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技术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不同文化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快速相遇、碰撞与融合。数字时代蕴含的“天下情怀”,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平台,主张促进全球不同文化在平等、开放的数字空间中交流互动、和谐共生。这与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不谋而合,都强调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共存。融合叙事聚焦于精准挖掘中外文化之间的共通元素,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故事作为载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多元融合的价值观,从而增强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部分优秀的中国原创作品在阐述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之际,紧密联系全球普遍性的发展困境,呈现国际合作攻克难题的实际举措与坚定信念。作品主动融入人文关怀要素,确保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能够切实理解与认同。作为一部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通过回溯太阳系危机即将来临时人类命运重构的过程,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抗争,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影片中既有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又融入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传统儒家哲学思维等文化元素,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流浪地球2》在欧美知名电影评论和评分平台烂番茄的新鲜度开篇达到83%,全北美公映后,烂番茄新鲜度稳定在77%,显示出全球观众对其文化内涵的高度认同。动画片《京剧猫》在东南亚爆红。该片以国粹京剧为核心,刻画了一只普通的猫如何通过团结猫群对抗邪恶势力并拯救“猫土”的热血励志故事。该片选取不带宗教色彩的猫作为符号主体,避免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文化误读。通过动画这种国际化程度极高的文化语言,创造了中国文化新的编码方式,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3.共情传播,增进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共情传播强调理解受众的情感和认知,通过情感共鸣促进文化交流。共情传播的核心在于情感共鸣,通过情感共鸣可以加深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记忆和认同。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共情传播结合当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可以让海外受众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提升传播效果。通过讲述具有情感共鸣的故事,结合生动的视听语言和表现形式,更容易激发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促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分享。例如,在海外社交平台走红,拥有百万粉丝上亿流量的中国木匠大师“阿木爷爷”,通过锯、刨、凿、磨等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制作出了各种精致木器,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阿木爷爷”展现的神秘中国技术,让国外网友叹为观止。“阿木爷爷”以其精湛的榫卯技艺引发海外网友对工匠精神的共鸣与推崇,视频中他与小孙子的互动,为其制作各种玩具和物品,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和亲情关系,也让海外网友深受感动。他发布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视频不用一个英文字母,却圈了无数海外粉丝,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文化之美。一位来自中国云南的短视频创作者“滇西小哥”,是一位地道的云南妹子,在YouTube平台用云南美食和乡村温情打动全球观众。她制作的云南特色美食(如酸木瓜鸡、鲜花饼、火腿焖饭)不仅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更通过食材采摘、烹饪过程的真实记录,让海外观众感受到“自然与美食”的纯粹关系。

“滇西小哥”的视频常出现家人围坐吃饭、邻里互助的场景,比如奶奶教她做传统糍粑、弟弟帮忙砍柴烧火。这种温馨的家庭互动,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农村落后”的刻板印象,让观众看到中国乡村的质朴人情。截至2025年5月,该账号YouTube频道拥有1180万订阅,单条视频播放量常达数百万至千万,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普世的情感和高质量的视觉表达,让海外观众自发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三、聚焦海外关键群体,构建多主体联动的传播新格局

数字时代的传播理念强调多主体参与,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数字工具,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形成广泛包容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通过“Z世代”、第三文化人和意见领袖等群体,多主体协同,形成广泛、深入的传播格局。

1.凝聚“Z世代”力量,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青春化转型。作为信息和技术交流的核心枢纽,数字平台成为国际传播的关键场域。这些平台会聚了全球用户,形成了一个互联互通、多元互动的传播生态,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伴随互联网媒介平台成长起来的“Z世代”,在全球化语境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他们天生熟悉数字技术,具备利用这些平台进行高效信息传递的能力,擅长运用短视频、直播、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形式创作内容,并能够以一种年轻、活力四射的方式重新诠释古老的文化元素。例如,作为曾在中国学习工作的泰国青年,张爱玲结合东南亚“Z世代”的喜好,将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与科技、旅游、美食、服饰等元素相融合,创作出大量富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帖文和短视频,向广大网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在Facebook、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累计吸粉25万人次。在展示中华传统服饰的短视频中,她头戴“簪花围”,背靠“蚵壳厝”,身着与蟳埔女一样的服饰,让更多海外受众了解闽越的蟳埔女文化,吸引众多东南亚年轻网友的赞叹:“太美啦!我也想去中国试一下!”“中国除了汉服还有这么美的服饰啊!好美!”“Z世代”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以更加生动、活泼、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呈现给海外受众,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发挥“第三文化人”作用,强化跨文化国际传播力。“第三文化人”包含移民群体、在海外有过生活经历的人群,如留学生群体等,具有浓厚的“世界主义”色彩,强调个体所具有的“双文化”特征。在数字时代语境中,“第三文化人”语态更加“世界化”,经常游走在国内的小红书、B站、动漫游戏和海外TikTok、YouTube等社交媒体,是中西文化最佳的“转译者”,也是平台社会中的新型国际传播者。作为新兴文化传播者,“第三文化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外国受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例如,在法国街头弹奏古筝的音乐类视频创作者彭静旋,自2018年起,便以独特的形式在巴黎街头推广中国文化。她身着优雅的传统汉服,手持古筝,用音乐和服饰艺术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的目光。她还将演奏现场做成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将古筝音乐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创造出新颖的音乐体验,激发了大量海外年轻网友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兴趣,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在YouTube拥有近百万粉丝,被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网络文明使者”荣誉称号。

3.联动媒介平台意见领袖,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传播转化率。活跃于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凭借其专业知识、广泛影响力和丰富经验,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内容传播的热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与意见领袖深度合作,借助他们的力量,将优质内容以更加生动有趣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目标群体。例如,在海外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Ychina”、粉丝量超过50万的大V以色列人高佑思,通过拍摄和分享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视频,吸引了数百万粉丝,全球播放量达数亿次。这些视频内容涵盖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美食等多个方面,让海外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再如,在中国实施72/144小时免签政策以来,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涌现出大量“中国旅行”主题内容,其中,中国美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国外网友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中国美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美国历史学家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在海外知识分享平台Quora以及学术交流平台上极具影响力。他凭借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撰写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近现代中国变革等内容。在解读中国儒家文化时,他通过对比西方哲学思想,剖析儒家“仁、义、礼、智、信”理念在塑造中国人价值观、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让西方受众更易理解儒家文化内核。其观点常被海外学者引用,文章阅读量累计达千万次,引导众多西方知识群体对中国历史文化开展深度探讨。

四、结    语

数字化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路径。数智技术赋能,个体叙事、融合叙事和共情传播的文化转译,以及“Z世代”、第三文化人和意见领袖构建起的多主体联动的传播格局,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力量。未来,我们应借助跨国数字媒介平台的“数智力量”,凝聚起强大的文化传播共同体,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


作者:巩飞,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