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逻辑

【观点评论】时间:2025-04-28      来源:本站      

牡丹生于黄河沃土,从草木升华为文明符号,根脉与泥沙同源;黄河借水脉将牡丹风骨传向世界,见证生态与文明的共生。今天,我们在牡丹与黄河的交汇点菏泽,以牡丹的绽放逻辑与黄河的哺育智慧,探寻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密码。

密码一:从二元对立到系统共生的范式革新

传统发展模式将生态与经济割裂,视自然为可无限索取的资源库,具有内在不可持续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启示我们,只有绿色、智慧、韧性、品质深度融合、协同增效的新质生产力范式,方能破解生态与经济的二元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化是价值的再平衡。黄河通过智慧技术赋予生态服务可测算的尺度,通过制度赋予生态服务与工业产值至少同等的权重,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水土保持效益正在被科学量化,自然资本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成为发展的核心要素,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智慧化是认知的再深化。黄河通过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实现流域的全息动态映射,让每一滴水的轨迹、每一片植被的变化都成为可解析的数据流。这种动态映射不仅提升了治理的预见性,更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重塑了黄河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理解。

韧性化是生存哲学的再觉醒。黄河放弃对自然的绝对控制幻想,通过适应性设计,让防洪设施留有缓冲余地,让能源网络具备分布式特征,让生态空间保有冗余容量,从而增强流域系统的韧性。这种韧性,既是对不确定性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

品质化是生活的再升华。黄河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度,通过人性化设计赋予生活空间以温度与关怀,城乡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生活品质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密码二:多维协同破解复杂系统的治理

范式革新需要路径支撑。黄河流域的实践揭示,属性、时间、空间、制度的四维协同,正是绿色智慧韧性品质综合范式落地的关键脉络。

(一)属性协同

作为范式革新的起点,属性协同消融了生态与经济的边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源于对价值属性的片面界定。当清洁空气的净化能力被纳入城市竞争力评估,当碳汇总量成为区域发展的“绿色账本”,发展的内涵便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向多元价值共生。这既需要技术创新,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态资产的精准核算与流转;也需要制度创新,建立覆盖全流域的自然资本账户,让生态价值成为决策的核心参数。

(二)时间协同

范式革新需要跨越代际的责任契约,时间协同是关键。流域治理是百年大计,需平衡当下行动与长远影响。通过生态修复信用存储机制,当代的投入可转化为未来的发展权益;借助气候模型推演百年后的水文变迁,为不确定性预留弹性空间。这种时间观的延展,既需要智慧技术的支撑——以算法解析自然演变规律;也需要制度伦理的革新——在法律层面确立生态资产的代际传承权,让子孙后代的发展不被前人的短视所禁锢。

(三)空间协同

范式革新需要重构流域的生命共同体,空间协同是基础。从源头到入海口,黄河流域是一个有机整体。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屏障,为中下游提供可持续的水安全;中游水土保持带的治理成效,直接影响下游的生态承载力;而河口湿地的保护,关乎整个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网络。这种空间联动,需要以智慧平台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水、沙、碳等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配置,更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受益地区反哺保护投入,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治理格局。

(四)制度协同

范式革新需要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契约,制度协同是保障。流域治理的深层挑战在于利益的再平衡。当生态贡献者获得发展权补偿,当资源消耗者支付真实环境成本,当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的革新便成为协同发展的基石。这既需要刚性约束——以法律红线守护生态底线;也需要柔性激励——通过市场机制激活保护动力,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网络。

牡丹的基因刻着黄河的印记,其盛放既是土地的馈赠,也是文明的流动。黄河流域的协同实践,以绿色为根、智慧为脉、韧性为魂,以品质为本,正孕育超越地域的生态智慧。愿牡丹的每一次绽放,都讲述黄河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故事——那里,根脉深扎故土,芬芳永续全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