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世界各国文明不约而同地将花作为美好的象征。不同的气候环境和自然地貌以及文化,孕育了中国的牡丹、马尔代夫的粉玫瑰、厄瓜多尔的白花修女兰、苏里南的法贾鲁比花等全球40多万种花卉,深受各国人民喜爱。习近平主席曾多次以中国名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喻,强调“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祥于黄河流域的牡丹,以其雍容华贵的风姿,展现了幸福美好的盛世气象和高风亮节的君子品格,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中国远古传说中,牡丹是神农尝百草过程中偶然得之的祛病良药;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牡丹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花中之王。除了观赏功能外,牡丹蕊可以制茶,籽可以榨油,根皮可以入药,花瓣具有安神的功效,这也使牡丹增添了奉献、仁爱的象征含义。中国民间画牡丹、绣牡丹、唱牡丹等艺术形式,以及宴花、雕花、结花、拜花等文化习俗,也进一步丰富了牡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久远的交往历程中,牡丹很早就成为各国感知中华文化、理解中国精神的窗口。公元8世纪的唐朝,牡丹便随空海和尚东渡日本,丰富了日本的传统审美。随着中外交往的延伸,以刺绣、瓷器等为载体,牡丹的形象逐渐传入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许多国外文学家、艺术家的灵感来源,被描述为“财富与荣誉之花”。荷兰画家梵高在画作《牡丹花瓶》中以明亮的色彩表现了牡丹花的自然之美和蓬勃的生命力;美国作家赛珍珠将牡丹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创作了同名小说《牡丹》;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创作了数百幅牡丹画作,以风格鲜明的笔触展现牡丹仁和宽博的气度和风姿。在前两届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上,许多国外记者称赞说,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牡丹这一语言,感受到牡丹强大的沟通能力,没有什么比简单、美丽的花朵更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各国独具特色的文明,正如朵朵鲜花绽放,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对花的喜爱、对美的欣赏是人类的共同语言,而对不同文明的开放包容、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和对人类共同未来的守护,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特别是面对当前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领域的严峻挑战,我们不仅要赏花爱花,更要育花护花,共同守护脆弱的地球生态,守护大自然的美丽之源,从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外文局是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文明互鉴的国际传播机构,我们愿与更多国内外机构和有识之士一道,以文化之力厚植中外友好合作土壤,以文明之光照亮人类发展前行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