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运河城市形象发展报告

【要闻】时间:2023-03-22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大运河文化传播是其中重要内容。当前,如何进一步彰显运河文化标识,讲好运河城市故事,传播运河城市发展形象,把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成为新时代运河城市的新课题。

本报告选取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的18个市区(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沧州市,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体报道、网民评论、专家智库评价、海外传播案例四个维度综合分析运河城市形象,并提出运河城市形象发展建议,为推进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各运河城市官方公开数据,主流媒体报道,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数据以及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人民建议”群众留言数据。

研究显示,北京通州、江苏扬州等地区的城市(地区)与运河传播关联度较高,城市(地区)形象与大运河深度捆绑。运河城市畅通运河、修复生态、传承文化、文旅融合、升级产业等成为媒体报道运河城市的主要形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网红打卡”地大运河文博单位以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是网民讨论运河城市的主要形象标签;运河城市迎河航运集装箱化“新风口”,正积极推动古运河重生繁荣城市“新产业”,塑造城市“新IP”,树立联系世界的“新典范”等专家评价形象突出。构筑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打造运河城市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等成为运河城市主要海外传播方式。

报告建议,一是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运河文化标识;二是城市IP打造进一步与运河文化产业相结合;三是多渠道推动大运河文化数字化传播;四是讲好运河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五是及时关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及“人民建议”关于运河的群众留言问题。

一、从运河传播关联度看运河城市地区形象

从主流媒体报道数量看(选取主流媒体报刊为样本分析),2022年6月至12月有关城市(地区)运河相关报道数量最多的是杭州,其次为扬州,第三为北京通州。

本报告将一定时期内涉运河的报刊报道数量占整个城市(地区)报道数量的比例界定为“运河传播关联度”。数据显示,北京通州运河传播关联度为23.1%,即每100篇关于北京通州的报刊报道,就有23篇提及大运河。沧州为16.6%、扬州为14.3%、宿迁为9.1%、济宁为9%,显示这些城市(地区)与大运河深度捆绑,运河成为这些城市(地区)的文化名片。

表1:2022年6月至12月个运河城市(地区)运河报道占比

二、媒体报道中的运河城市形象

图1:2021年以来媒体报道“运河+城市”高频词汇

(一)畅通运河,航段通航能力不断提升

分析2021年以来(下同)主流媒体报道“运河城市”内容,“运河畅通”“通航能力提升”“全线通水”等成为报道关键词。

近年来,各运河城市不断改善大运河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恢复大运河生机活力。2022年上半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通航、大运河扬州段实现二级航道改造等消息引发媒体广泛报道。“截至目前,127.5公里长的大运河扬州段均已实现二级航道改造,通航能力大幅提升,可满足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航,年运输量4.22亿吨”(扬州日报《扬州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重大使命》),“目前,集中补水任务已完成,8.4亿立方米的补水量,阶段性实现了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从断流到全线有水、有流动的水的转变”(经济日报《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意义何在》)等报道引发关注。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各城市段通航能力不断提升的形象日渐突出。

(二)修复生态,沿岸环境治理稳步推进

“水系治理”“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绿色生态廊道”“扬州生态文化公园”“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等成为媒体报道运河城市的高频词汇。

近年来,各运河城市将大运河生态修复与保护摆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设,将大运河建设成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通过加强环境联合执法、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规划建设运河生态公园等举措,推动大运河生态环境日益向好。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北京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河北沧州运河人工公园等优美景色与良好生态环境屡见媒体报道。例如,“这几年,扬州市利用原有运河湿地资源,建设3800亩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实施水系疏浚、驳岸改造、湿地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日报《提升水质、调整产业、疏浚水系,江苏扬州——古运河 新生机》),“北京市通州区通过拓宽清淤、生态重构、水质监测等措施,让北运河逐渐从一条排水河变成生态河,大量水鸟于此栖息聚集”(新华网《碧水汤汤润两岸——大运河再现新生机》),“2002年,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正式启动,对运河水质、桥梁、古建筑等全面改造提升。近年来,河长制的推进,有效督导落实管理和保护责任,也保障了运河水环境质量长效稳定提升”(人民日报《千年古运河 时代新活力(美丽中国)》)等。大运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运河沿线山水秀丽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序展开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媒体报道运河城市的主要话题之一。

近年来,《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若干规定》等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强化运河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据媒体报道,“扬州从单纯对运河本身的保护,拓展为大运河两岸的历史街区、古镇、古村的保护。目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运河大剧院建成运营”(中国新闻周刊《古运河重生,扬州做对了什么?》),“江苏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穿越而过。无锡将核心区域的大部分建筑都以保护性修复为主,体现着运河古建特有的历史价值”(人民日报《答好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近年来,杭州本着‘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对运河沿岸三大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基础上积极发展文旅产业”(人民日报《擦亮城市文化的“运河名片”》)等。运河城市多层面、多角度对运河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形象不断强化。

(四)文旅融合,运河文化标识广泛传播

2021年以来,媒体对运河城市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的话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和报道。运河城市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出主题精品旅游线路等成为报道重点。

例如,河北沧州在2019年提出,要紧抓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机遇,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包括建设高品质的滨河休闲带和运河风情走廊,塑造大运河枢纽城市形象等。2022年山东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为指引,提高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打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品牌,让“大德之州、好运之河”成为城市新名片。2022年,江苏扬州先后发布“运河十二景”名单、“向往扬州”2022网红打卡地运河遗产点榜单等,获得媒体广泛关注。运河城市积极通过文旅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打造运河城市文化标识的形象得到广泛传播。

(五)升级产业,区域经济民生不断发展

运河城市依托运河优势,推动运河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媒体重点关注的领域。

当前,大运河正给两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北京通州建设运河商务区,扬州在运河边发展文旅及科创产业,嘉兴、济宁、枣庄、无锡等大力发展大运河航运业,杭州拱墅区打造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等话题频繁被媒体报道。例如,“从2014年开始,扬州开始对古运河进行河道疏浚、驳岸改造。运河边上一批批高污染企业或内迁至相应工业园,或搬离扬州。之后,扬州着力发展低污染、高净值的新兴产业。目前扬州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集群,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纺织和服装等2个五百亿级集群”(中国新闻周刊《古运河重生,扬州做对了什么?》),“浙江省嘉兴市依托运河优势大力发展航运业,2021年,内河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7.94万标箱”(新华社《碧水汤汤润两岸——大运河再现新生机》),“拱墅区正在擘画一张22平方公里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的发展蓝图,顺丰创新中心、奇虎360、58同城、招商蛇口等一大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已经落地,加快打造联通城西科创大走廊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产业新增长极”(每日商报《锚定“1+4”产业主赛道 打造大运河“四大群落”拱墅区高水平打造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等。运河城市积极促进沿线产业布局优化,两岸民生福祉不断增进,运河经济快速发展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网民眼中的运河城市形象

通过“运河城市”主要微博话题、热门微博、热门微信公号文章的内容分析、关键词分析,能够了解运河城市在网民眼中的形象。

图2:2021年以来社交媒体中网民评价“运河城市”的高频词汇

(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网红城市”

随着社交网络、短视频的兴起,不少运河城市成功“出圈”,成为网民讨论度及喜爱度“双高”的“网红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等发布的《中国潮经济·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显示,在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中,大运河18个城市中有12个进入榜单。其中北京、杭州排名第二、第三。苏州、无锡、天津排名第10至20名之间。常州、扬州、嘉兴、徐州排名第20至50名之间。纵观整个网红城市百强榜单,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潮生活”的城市,在文旅融合的带动下更容易脱颖而出。这也是榜单中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排名靠前的原因,这些城市多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名城,且休闲娱乐产业较为发达。

以“运河城市”为关键词的阅读量较高的微信公号文章中,内容多为介绍大运河及运河城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如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扬州“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邗沟”,聊城“漕挽之咽喉”等。再以扬州为例,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扬州”话题播放量达126.7亿次,热门视频内容多与扬州传统美食、扬州休闲、三湾景区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大运河博物馆、瘦西湖等文旅休闲内容相关。此外,扬州的广陵琴派、雕版印刷技艺、剪纸等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文化相关内容播放量也较高。运河城市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形象成为网民的普遍认知。

表2:运河城市在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中的排名

表3:微信公号“运河+城市”阅读量较高的自媒体文章

(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风韵秀美”

分析在“微博”平台提及“大运河”点赞最多的网民博文,内容多为网民拍摄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自然风光及美景推荐,评价关键词多为“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美如画”“高颜值”“种草”(网络流行语 推荐之意)“打卡”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已经成为各运河城市的形象符号。

例如,有网民编发微博称赞扬州三湾运河湿地公园“凌波桥、剪影桥与景区风景融为一体”“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为游客带来水、运、诗、画的运河美好体验”,点赞数超2000次。有网民编发微博表示北京通州运河森林公园“两岸风景如画景致众多”,“风吹半夏绿荫丛生,像宫崎骏的世界”“让你瞬间走进梦幻的童话世界”,点赞超3000次。有网民编发微博表示苏州市运河公园“大运河生生不息,静静流淌”,“是一幅流动的江南绚丽画卷”,点赞数超1000次。有网民编发博文称赞杭州运河文化公园、运河中央公园和大运河亚运公园“流光溢彩夜未央”“夜景美如画”,获得不少网民认同。

(三)大运河文博单位是热门“打卡地”

当前,大运河文化传承地之一的文博馆成为网民新的“打卡地”,以“运河+城市”为关键词点赞数较高的微博均提及大运河文博馆、图书馆等文博单位。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淮北的隋唐运河博物馆、北京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等,被网民强烈推荐游览。

比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被网民评价为“重现古运河胜景”“扬州当前最火爆的网红打卡地”“江苏文旅消费人气打卡地”,不少网民发文表示它“既像艺术展,又像科技馆”“既可以领略扬州水乡的繁华景观,还可沉浸式领略扬州古代盛景”“看完感觉很震撼、很壮观”“强烈推荐,真的很值”。统计显示,2021年以来提及“扬州+运河”点赞最高的10条网民个人微博中,有7条提及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作为运河城市新地标的形象日益突出,不断吸引网民慕名前来“打卡”。

(四)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搭建“朋友圈”

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影响力在中国与世界范围与日俱增,获评 “以运河为媒、以文化为魂,搭建运河城市‘朋友圈’”。扬州市是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总部所在地,也是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永久举办地。在“运河城市”相关的微博热门话题中,#2018世界运河城市论坛#、#wcco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阅读量均超过1亿次,显示出网民对世界运河城市文化交流及合作发展的关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成为联通世界的文化纽带与友谊桥梁的形象不断突出。

表4:“运河城市”相关热点微博话题

四、专家智库评价分析

(一)运河城市迎内河集装箱化“新风口”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据公开资料显示,京杭大运河仅靠山东微山湖以南到杭州约800公里河段的运量,就成为全世界货运量第四位的河道,仅比第三位的美国密西西比河略低,比欧洲最大的航运河流莱茵河多1亿吨左右。不少专家认为,大运河已经通航的河段正迎来航运的新风口——内河航运集装箱化。河海大学物流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封学军认为,集装箱内河运输综合成本仅相当于公路运输的三分之一。随着线路的固定,越来越多货运需求将选择集装箱水运。最近几年,以京杭大运河为骨干的内河网络集装箱化,会迎来非常快速的发展。

据公开报道,2022年上半年晶澳、迈安德、诚德等主要的外销企业陆续选择扬州港出运,开展“陆改水”业务,已促成1.2万多集装箱回流扬州港。2022年上半年,无锡的大运河集装箱口岸——新安口岸水路集装箱运量同比增长32.5%,5月份更是同比猛增118.92%。苏北运河2022年货物运量3.39亿吨,同比增长4.2%。山东济宁港2022年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843.5万吨,同比增长27%;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85万标箱,同比增长106%。苏州2022年内河集装箱运输完成14.15万标箱,同比增长35.57%。

(二)古运河重生成为打造城市IP“新契机”

当前,一些运河城市相对而言缺少独特标示性与辨识度的城市形象符号,网络知名度相对偏低。不过,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实施,重生的古运河将成为运河城市打造城市IP、提升城市形象及知名度的新契机。

(三)大运河滋养城市经济“新产业”

大运河通江达海,联通南北,有利于畅通物流链产业,降低新兴产业成本。不少专家建议依托运河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如扬州广陵区文峰街道将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实体从运河区域转移出去,积极发展总部研发、区域性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产业。杭州拱墅发展智慧网谷小镇,实现从老工业仓储基地到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聚地的华丽转型。此外,大运河积淀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专家建议进一步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价值内涵,补齐文化旅游配套服务,打造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落、夜游夜经济等为重点的核心文旅产业。

(四)运河助力打造联系世界“新典范”

大运河既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作为标志性符号的影响力已超越了地域与国界,是运河城市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2022年,扬州举办“2022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苏州举办“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大运河纽带作用日渐凸显。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外籍专家拉斐尔·泽尔贝托建议,把大运河做成一个典范,为国际合作做表率,就像中国人民在大运河沿线做的这样,实现共同联合、共同交流,大家必须要持开放态度,把文化多样性视为一个优势而非劣势,并且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世界各地共同的问题,进一步取得共同的发展。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也建议,可以通过旅游、互联网、跨国展览、国际学术交流、友好城市互动等方式讲好故事,通过“运河”这个世界共有的文化符号讲述运河与人类命运的故事,让大运河文化在推动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发挥作用。

五、海外传播方式及案例分析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可以拓宽中国文化交流面,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运河城市海外美誉度与影响力,助力运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各运河城市不断加强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良好成效。当前大运河文化海外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构筑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

近年来,不少运河城市积极打造覆盖范围广泛的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以扬州为例,2020年9月,其海外新媒体矩阵“Find China in Yangzhou(在扬州感知中国)”在脸书(Facebook)、照片墙(Instagram)、油管(YouTube)等三大境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时上线。“Find China in Yangzhou(在扬州感知中国)”,结合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及思维习惯,精准传播“扬州好声音”,讲述“扬州发展的精彩故事”,助力扬州经济、文化的宣介与发展。

截至2022年12月,“Find China in Yangzhou(在扬州感知中国)”页面信息阅读量超1200万人次,已形成一定影响力。共发布41个视频,平均2条/月,内容涵盖扬州景点、美食、非遗文化、民俗、当地生活方式等,获得不少海外网民关注。2021年发布的《Yangzhou fried rice》视频,仅在油管(YouTube)上的播放量就超过4.7万次。近期发布的视频《Dazzling light show at Yangzhou's Slender West Lake》《A tour back to ancient Dragon Boat Festival》,观看量均超1万次。2021年11月,扬州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入选2021年江苏省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

2022年1月,为进一步提升扬州国际传播力,扬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相关机构共同打造“扬州是个好地方(Gorgeous Yangzhou)”账号矩阵。“扬州是个好地方(Gorgeous Yangzhou)”覆盖面延伸至推特(Twitter)平台,实现了海外主要社交媒体全覆盖。

(二)以歌舞剧等艺术形式传播大运河文化

近年来,江苏打造呈现大运河开凿历史的歌剧《运之河》,赴欧洲巡演,入选“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杭州歌剧舞剧院联合国内外力量创作排演了舞蹈剧《遇见大运河》,先后在法国、德国、埃及、希腊、俄罗斯等国演出,并在当地取得了巨大反响。

2021年9月,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携手天津、浙江、北京、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交响乐团,在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式上,演出千人交响合唱《大运河》,将大运河江苏段数千年的风土人情、民俗风物娓娓道来,生动勾勒出大运河独特的人文风貌。在现代交响乐中,《大运河》巧妙融入了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茉莉花》以及苏州评弹等运河沿线地区和城市的民族音乐元素,实现了“中西合璧”。

(三)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全球100多个国家分布有1100多条运河。近年来,我国各大运河城市积极强化与国际运河城市、运河古镇、友好城市等交流合作,构建多种形式的国际运河对话交流平台。例如,杭州创办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江苏省举办世界运河古镇合作大会与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

此外,不少运河城市组织以大运河为主题的中外媒体行、中外媒体摄影采风行等活动,用镜头和文字展示大运河建设成果。

六、运河城市形象发展相关建议

(一)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运河文化标识

当前,不少运河城市都提出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提升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整体水平。从已建成的项目看,运河城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打“文旅牌”,仿古街道、仿古建筑较多,文旅博物馆、艺术馆也不在少数。运河城市要想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在“辨识度”方面下功夫,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寻求各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亮点与代表性名片,因地制宜谋发展,避免“同质化”现象。

表5:近年来部分城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

(二)城市IP打造进一步与运河文化产业相结合

运河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让古运河重生”,须依托强大的运河文化产业,推动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各大运河城市均积极推动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文旅融合发展。建议搭建更加坚实有力的文化产业投资运营平台,打造和提供运河主题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运河文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档升级。例如,扬州于2020年12月成立运河文化投资集团,积极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当前正积极探索更大众层面的淮扬菜、创作扬州玉雕文创产品、斫琴产业等。

(三)多渠道推动大运河文化数字化传播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5G、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传播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为运河文化传播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建议一是打造线上展示平台。包括推出大运河文化数字体验展、云直播、VR展、云演艺、云剧场等多种模式。二是进一步创作利于数字传播的运河城市文化产品,包括网络剧、电竞动漫、数字影视等。2021年,为了更好将传统歌剧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江苏自主完成拍摄制作4K歌剧电影《运之河》,用现代电影科技将歌剧搬上大银幕。三是利用“网民打卡”打造网红景点、扩大文旅传播。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在线音频等手段,吸引网民前来参观体验,并主动参与传播。如在2022年小年当天,由人民视频发起的人民拍客行——“大运河上过小年”,邀请30位人民拍客前往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带领拍客重走千年文化古路,探索古代与现代的文化碰撞,通过高质量视频作品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展示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古今风采。活动重点打造话题#拍客行#、#人民拍客与大运河的兔然邂逅#,整体总阅读量超1100万,总曝光量超3500万,视频总播放量近50万次。

(四)讲好运河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力

当前,在海外最大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检索2021年以来“Grand Canal”相关推文,喜爱数最多的主要为威尼斯运河及都柏林大运河。在海外最大视频平台“油管(YouTube)”上检索2022年以来“Grand Canal”相关视频,播放量前五的均为威尼斯运河。中国京杭大运河相关视频排名第7及第8,分别为来自“星球研究所”的《京杭大运河,2500年不停歇》以及江苏官方文旅账号“Visit Jiangsu”的《Third Grand Canal Culture and Tourism Expo Exhibition》(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视频。

当前,国际社交媒体和网络媒体已超越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成为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建议运河城市针对重点网络平台进一步建设海外传播阵地。同时强化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高海外信息传播效能。鼓励高校与国外运河城市高校开展国际运河领域的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广泛组织中外媒体开展大运河之旅等活动,构建多种形式的国际运河对话交流平台,打造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品牌和标识性符号。

(五)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及“人民建议”群众建议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及“人民建议”一年以来关于“运河城市”的留言数据显示,网民主要关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是建议加强大运河部分河段环境整治工作。有网民提到,大运河部分河段环境“脏乱差”,疑似存在无证经营的码头,希望政府加强治理。二是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沿岸区域文旅发展。有网民表示,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除了运河城市重点建设的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运河文化公园等区域外,还有许多沿河区域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天津水西庄、沧州青县老南街、老北街、堤顶路等,建议加强生态修复及文旅开发。三是完善大运河规划。有网民提到,一些城市在大运河地区规划建设殡仪服务总站、墓地等,与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不符,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划。四是关注运河小镇等文旅项目风险问题。有网民反映,个别运河城市的运河小镇等文旅项目资金运作出现困难,工程建设进度缓慢,存在烂尾风险。

 

策划:唐维红      

监制:唐胜宏、刘志华      

主笔:廖灿亮

本期编辑:左潇

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