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带来“复利式”发展

【行业动态】时间:2024-04-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3月31日,《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畅想》五国合作智库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报告首次提出了“大国复利”概念,认为复利是财富创造、资产增值的利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累积,促进中国实现“复利式”发展。

  新服务成关键驱动力

  报告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在新民生、新消费、新制造、新基建、新服务五大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成果,认为新质生产力支持下的新服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并呈现出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均等化、高端化、全球化的突出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运行态势回升向好,宏观政策“组合拳”协同发力,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折射出中国经济未来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信心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年是“十四五”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年。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认为,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收入要实现倍增计划,就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人类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第一次站在世界产业革命的第一梯队,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首次超过了传统能源,光伏设备在全球市场约占80%,风电设备在全球市场占50%以上,电动汽车占60%以上。无论从人工智能还是从绿色经济发展来看,中国都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经济潜力巨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大国复利具有收益稳定性和长期积累性两大特征,这种发展模式能够长期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具有巨大潜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利式”发展动能集中体现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绿色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大国复利概念与经济学“内生增长”概念具有类似的含义。中国经济内生增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产业链广,产业规模巨大;二是创新速度较快。

  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尔盖·格拉济耶夫谈到,中国的管理体系比现在西方国家的管理体系更有效。原因在于,中国的管理体系是各种政策的有机结合,即在生产增长的基础上增进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经济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较充沛的要素供给保障,也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在经济结构变化的驱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抓紧贯彻落实今年全国两会的各项安排和部署,预计需求不足的矛盾将加快解决,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在加快完善,中国高质量发展正在进入全面提速的新时期。

  充分释放大国复利

  报告认为,在经济复利逐渐释放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弥合政策感知的信息缺口,紧抓政策落实力度;激发创新活力,突破高端科技“卡脖子”难题;重点推进服务业引领的新型全球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适当增加风险偏好,在先立后破中提升发展信心;围绕金融强国目标,高质量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足感。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在创新、改革、开放、可持续的推动下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中国正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为人类的美好未来铺平道路。

  王文表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正在不断夯实,对内制度性改革和对外高水平开放的政策复利正在持续释放。在这一过程中,提振发展预期、重建社会信任至关重要。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唐睿思表示,中国人口数量多、市场大,有勤劳的人民和坚实的工业基础,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中国要重视人工智能,学会利用人工智能,也必须要有升级的能力,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用上这些新技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开放的世界经济中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同时,中国正在推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将释放出强大的潜力和动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中国应该补短板、换赛道、锻长板、双循环。

  此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美国丹佛大学美中合作中心、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地缘政治经济研究小组、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联合发布报告。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巴西等国近200名中外专家学者共议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作者:段丹洁

编辑:申金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