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耕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查看更多
重读马克思,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2023年岁末,凝结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耕思考、智慧和心血的“杨耕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带着油墨清香,与读者见面了。“文集”涵括的10卷12册著作,既有学术专著、论文选编,也有读书札记、哲思断想,洋洋数百万言,而其研究对象只有一个——马克思的哲学。在杨耕看来,“这是我学问人生的高度凝练——在重
-
查看更多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无疑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在我看来,这一变革的实质在于,它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与此同时,哲学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要真正理
-
查看更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转折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一个里程碑。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党的十
-
查看更多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1950年,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走向一种后批判哲学》中首先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尽管这一概念在该书中仅仅出现一次,但它却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规划开始萌发。正因为如此,“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没有“昙花一现”,相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思想界流传,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973
-
查看更多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
查看更多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的新形态从发展类型看,现代化可分为“内发型现代化”与“外发型现代化”两种类型。所谓内发型现代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国家的现代化是由其内部因素所促成、内部创新所引导的社会变迁;外发型现代化则是指某一民族或国家的现代化是由外部刺激引发或外部力量直接促成的传导性的社会变迁。从起始看,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发型现代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