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彩荣:闽山闽水闽春光

【陆彩荣】时间:2025-04-25      来源:      

闽 茶

闽茶多样经世久,乌龙白茶大红袍。

好水冲泡逗茗魂,香逸清远拏云飘。

到福建行走,无论你是公务,还是私游,总免不了与茶打交道。且不论遍及八闽的各类茶室、商铺饭馆,就是酒店大堂、民宿前台,乃至一些公共空间、文旅景点,都可能为你备上茶饮,供你品尝。

福建茶品类繁盛、品种丰富,什么大红袍、绿雪芽、正山小种、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安溪铁观音、龙岩漳平水仙……总有一款茶汤让你两腋生风。最新的印象是在太姥山上的路边茶摊品尝的福鼎白茶。这里地处福鼎白茶的核心产区,茶摊上展示着各种款式的茶品,有茶饼茶盒茶包,老茶中茶新茶。从山下一路行走上来,已近一小时,风光壮美,到此处正好歇脚。

依价请老板为我们沏茶品茗。老板自然欣悦,先是泡上八年的老白茶,茶汤红亮,茶香清醇,一碗已然心醉。泡得兴起,老板又为我们泡上今年的新白茶,茶汤淡黄,倒也醇和。再泡再续,他又泡上老树茶,还真好像有那么一种年份的味道在茶汤里回荡。

在福建喝茶,是要就一点茶食的,小米糕成了我们的佐茶美味。一番品茶聊天,没有七碗也八九不离十了,乏意顿解,这便抖擞精神再出发,去往大山更佳处行走。这是饮茶赋予的能量。

罗宁古道

罗宁古途千载长,山泉相伴木花香。

蜿蜒绵亘通南北,共贯九州天地康。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道路史上,古道西风,从来都是诗意盎然的。在山重水复的中国大地上,山路水路、陆路海路,还有空中天路,更是路路相通。茶马古道连接丝绸之路,古老的驿道直通高速公路,演绎出今古共赏的人间活剧。

罗宁古驿道,是福建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赓续不绝的中华大道的组成部分。无数士子怀揣科举梦想,沿着古驿道,一路向北,去北国皇都挥洒青春,成就人生辉煌,践行家国情怀。

南宋一日,来此地履职的陆游沿古道前行,见路边草石丛中有“树石”二字,遂命众人拨开草树杂丛,得见“才翁所赏树石”六字,一段历史随之再现,一则佳话得以传颂。

史载,苏舜元,字才翁,四川铜山人,北宋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此人爱民疾恶,歌诗豪健,官至三司度支判官,著有《文献通考》诗集一卷传世。北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福建提点刑狱。他任上路过罗宁古道走马岭,在白塔寺附近古道边,发现一个呈扁圆形的石洞,洞旁长着绿树杂草,树石相依,甚为可爱。兴之所至,他在石壁上欣然题写“才翁所赏树石”六字,便令人刻石留念。这便有了后来陆游的发现之美。

“予为福州宁德县主簿,入郡,过罗源县走马岭,见荆棘中有崖石,刻‘树石’两大字,奇古可爱。即令从者除观之,乃‘才翁所赏树石’六字,盖苏舜元书也。因以告县令项服膺,善作栏楯护之云。”这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四中的记载。

其时为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三十四岁,风华正茂,正赶赴福宁州宁德县主簿上任。路边偶遇,激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便成就了历史佳话:才翁青眼赏树石,放翁慧眼识树石。树石不语,青史留名。如今,当地人在奇石旁竖立一块碑,上书“才翁石记”,记叙这段佳话,引人遐思。

沿着汉武帝时期开拓的古驿道,我们乘兴而行,看清竹,听急湍,望山川秀色,感知中华驿道文明。抬望眼,但见远处的苍山之间,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相映成趣。河涧旁,新生的油菜花已然盛开,瞬间点亮了这无边的青绿山水。

山路弯弯,古道绵绵。青石杂块顺势而为,中央美院的师生们用古石古土古法铺就的老路,融进了历史文化的年轮,叫人不辨新旧。路旁的细泉汩汩流淌。道边的茅屋凉亭,为路人免费提供泡茶的道具和茶座,无人值守,诚信无欺。山谷里,巨石杂沓,溪流穿石而欢,偶尔留一处静塘,让人歇息赏析。

五里长的罗宁古驿道,率先开发,为天下游人提供了天然胜景。五里古道尽头已开拓成新亭客栈,供人们在此歇脚,品茗用餐,尽享天人和合之乐。

畲族民宿

云绕青山水绕乡,畲家民宿隐苍茫。

千年血脉今犹在,一曲欢歌入画章。

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支,隋唐时代就活跃在福建、广东、江西一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畲医畲药畲拳等,畲族的饮食也别具一格,有乌饭、蜜汁鸡翅等。

畲族服饰文化也很有特色。特别是女性的头饰能分出婚前婚后的不同,结婚时的头饰更加精美、繁丽,婚后次日,随即换成简约端庄的头饰,赋予了更多的人生意义。在用七彩麻线编织的服饰中,畲族人编织进了本民族对天地人文的美好愿景,成为民族文化的图腾。

罗源县40万人口中,有2万多畲族人。畲族人口不多,姓氏也集中,主要有盘雷蓝钟四大姓,其中盘氏主要在台湾。罗源畲族在这里千年生息,造就了与汉族等和平相处的环境。他们的先辈积极投身新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革命战争年代,畲族人参加了红军、新四军、八路军等,与各族革命者浴血奋战,他们忠诚可靠,受到将士们的赞赏。他们的医药,以天然草药为主,精心调制,形成了特色,在医治跌打损伤等方面疗效独特。畲拳更是取法天地人文与动物形意,独具个性。畲拳是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必备参赛项目,享有盛誉。

畲族随祖国的成长而成长。如今,他们也在发展文旅中再闯新路,办起了特色民宿。民宿旁还开办了畲族历史记忆馆和技艺传承馆,展示独特的人文历史与技艺。畲族结婚,礼仪完备,有哭嫁的仪规、跪男不跪女的传统,当然也与汉族等一样,有闹婚的风俗。今天畲族人也发展了自己的特色文创,将民族元素融进日常生活用品中,随各地游人散布中外,传承交流,美在其中。

我们到访的畲族村,有155户753人。2019年,他们办起了民宿,现已成熟。山间民宿,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客房整洁明亮。庭院中还有时尚的泳池。文旅不仅帮助村民脱贫,还在不断致富。当地人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们的民宿和餐饮年收入均突破百万元,前景光明,乐在其中了。

三都澳渔排

霞浦渔排漫天壮,三都澳里疍家藏。

黄鱼海参浪波养,鲜美珍馐众生尝。

耕海牧渔,自古就是渔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途径。可是,当三都澳那漫天遍海的渔排呈现在眼前时,我们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一片片、一块块、一处处的渔排,是渔民们的海田。当地渔民告诉我们,那都是有海田证的。有证才能耕收,无证不可养殖。三都澳海产养殖以海参、海蛎及各种鱼虾螃蟹为主。那漂浮在海面上的圆的、竖的、横的各种标识,都是不同海产的象征。网格里的海参更让我们大开眼界。五六平方米的网格里,养殖着100斤左右的海参。海参养殖怕热怕冷,过冷长得慢,过热长不好。所以,养殖户要南下北上,将海参苗在黄渤东海之间的海边来回旅行,寻找那一片温馨之海,求得最佳的生长。

小艇乘风破浪,将来访者带进海参区。主人拉起参网,让大家看满池肥参。接着又抄起纱网,捞上一盆活参。硬邦邦的活参,从腹部剪开,掏出参肠,挤出沙水,这叫去皮。活参泄了气,软了,分量减去40%。据介绍,20斤活参才能出一斤干参,实属不易。去皮的活海参,可以凉拌,也可以用高压锅蒸10分钟后蘸料吃,爽口筋道。春分时节,正是皮皮虾长籽的时候,清蒸自是上佳。在霞浦渔场疍家人的渔排上品尝新鲜海货,佐以当地酸口的米酒,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访客得享一种福乐。

此时,春光明媚,海鸥翔集,山海安宁,一片和合。多喜乐、长安宁,不正是包括八闽民众在内的九州百姓的幸福追求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