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与集体智慧结晶,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塑造身份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传承历史经验与价值观念,并作为文明的根基,滋养心灵、启迪思想,维系社会和谐,驱动创新与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沉淀与价值内涵,其传承创新标榜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诸如ChatGPT、DeepSeek、Sora等大语言模型深刻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方式,在图像生成、文本创作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旧有媒体表达传播模式难以契合新时代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把握AI与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发展耦合过程中的结合点,使得AI赋能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以解决传统文化传播中“曲高和寡”“传播形式单一”的痛点,对于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AI技术嵌入传统文化的表达路径 在数字化技术席卷的浪潮中,AI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类型识别与生成能力,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通过AI场景建模协同人工考据、AI重构文化传播渠道这两条核心路径,深刻地改变了传承、表达与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 1.AI场景建模协同人工考据,更好地传递传统文化魅力。传统文化传播表达过程中的一大痛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传统文化——尤其是以石壁、雕刻等为代表的静态传统文化——更深入人心,传统方式往往采用图像、模型制作的方式进行传播,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此类做法难以真实、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往往只能表现出其中一角;另一方面,图像或制作模型的方法难以弥补传统文化在传递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颜料氧化、物品残缺等问题束手无策。而AI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高效整合海量且多源的传统文化数据,并依据此类数据实现精准修复,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生。例如,在敦煌壁画复原项目中,AI算法被用于分析不同时期壁画残片的颜料成分、绘画风格及氧化褪色规律,完整记录壁画矿物成分与笔触肌理,结合历史文献中关于颜料配方与技法的记载,构建出壁画初绘时的原始色彩模型。 此外,基于对历史数据的深度学习和理解,AI能够超越静态复原,对古代社会的动态场景进行高精度模拟,并利用各类物理引擎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技术,使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广大民众眼前,小到石塑雕刻,大到古代城市的风貌变迁,甚至是自然环境的四季更迭,均能有所表现。例如,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打造的《汉代画像背后的故事》,该项目以武氏墓群石刻画像为蓝本,通过AI模拟古代风貌、复原历史场景、塑造鲜活人物,使《荆轲刺秦王》《完璧归赵》《二桃杀三士》等经典故事从石头上“走”下来,走进现代观众视野。又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AI微短剧《中国神话》,通过AI技术将典籍记载的各类中国神话转化为可视化场景,并辅以各类数字技术,推动了现实与虚拟的深度串联,激发了观众对我国古代神话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更好地表达了传统文化。 尽管AI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开拓更多可能性,但是仍然离不开人的全程把控,虽然在表象层面——无论是文物数字修复的精密计算,还是虚拟场景的动态生成——AI似乎承担着核心执行者的角色。一方面,AI的“创意”与功能边界完全受限于人类预设的技术框架,本质上由人类定义的目标函数所驱动,函数决定了算法和模型优化的方向与评价标准,故而一个高效的AI模型的诞生离不开人对AI的深度模型训练和海量数据投喂。另一方面,AI在传统文化中的持续运用仰赖人类的实时反馈调控,各类算法及数据模型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类问题与错误,此时须通过专家对输出结果的校验与指令修正来实现AI迭代,从而防止技术脱离传统文化本体。 2.AI重构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构建智慧化、个性化、互动化新生态。以往的传统文化主要传播渠道为课堂讲授、博物馆、传统媒体等,但此类传播渠道不仅受限于时间与空间,而且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受众也较为狭窄,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的普适性传播表达。对此,AI技术则可凭借其突出的技术优势,依托于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打破传统渠道的时空限制、形式单一和受众窄化等瓶颈,从而构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渠道。对于前者,AI可基于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自动生成相应的传播素材,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实时更新与针对性制作,让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与物理距离。对于后者,AI技术可通过对用户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深入了解各类目标群体的需求与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更精准、更有效的传播策略与传播内容,使观众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学习传统文化。 二、AI驱动传统文化表达创新实践 依托上述两条核心路径,在AI技术的驱动下,传统文化的实践表达方式已逐步升级创新,在文化符号赋能、叙事内容创作和历史场景复现三个维度均有所突破,涌现出静态画像活化、微短剧生成与沉浸场景构建等一系列方案与模式。 1.AI驱动静态画像活化呈现,让历史人物开口说话。长期以来,在传统文化传承领域,静态文物与历史图像的单向展示方式一直制约着公众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即使是配备有讲解员的博物馆中,传统文化展示中互动性不足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对此,AI技术可凭借生成对抗网络、三维面部重建以及语音驱动动画等技术的融合创新,赋予静态文化载体以动态生命力。例如,字节跳动开发的INFP模型,其通过“基于运动的头部模仿”和“音频引导运动生成”双阶段处理,仅需单张肖像照片即可生成与语音完美匹配的唇部运动与表情变化,并能精准识别对话人物,使得该模型可应用于历史人物画像:让孔子像讲解《论语》,李白肖像吟诵诗词,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又如宿州博物馆引入的AI数字人导览系统,将历史人物活化技术融入参观体验,通过智能语音交互与动态影像生成,使游客可与虚拟历史人物进行实时问答,配备丰富的表情与肢体语言,让传统文化的传递与表达更具温度。 2.AI辅助微短剧内容生成,重构传统文化影像制作流程。传统微短剧的创作通常包含剧本编写、分镜绘制、台词编写、配音制作、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等一系列环节,其创作主体是导演和编剧,而AI技术的加入使得创作主体转变为“编剧—AI—隐含编剧”的多主体协作,其可以在前期设计、中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全环节发挥作用,在大幅提升创作效率的同时,也解锁了传统手段难以实现的艺术表达维度。2024年,总台推出的首部“AI+真人”微短剧《爱永无终止》便是这一领域的里程碑式实践。一方面,创作团队利用AI技术,在场景建设方面实现效率的新突破,旧有影视制作中,场景搭建需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而AI生成可在1—2天内迭代数十版方案。以剧中南方老屋场景的创建为例,团队首先确定视觉基调为“南方初春温暖色调”,并收集与之相匹配的视觉参考图、确定整个短片的视觉调性,再利用AI系统生成多角度场景视图,视图包括客厅、厨房、卧室等空间,且匹配剧情中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生活方式等信息,不仅为导演提供视觉预演,更为实际拍摄提供光线、构图、道具的精准参考,颠覆了传统置景模式。另一方面,在角色设计和生成方面,AI技术也实现了质的突破。该团队在AI技术的辅助下,仅凭演员单张肖像照与网络工作照,便生成了男主的后续情节的影片,更是仅用一张老年写真便生成了男主奶奶不同年代的年龄照片,包括还原度极高的年轻婚纱照。这种技术突破不仅节省成本,更解决了演员年龄不可逆的创作难题。 无论是在前期脚本设计环节——AI可生成分镜脚本、概念场景,抑或在演员表演环节——AI可图生图优化表情细节,还是在后期制作环节——AI生成调整场景光影匹配剧情节奏,AI技术在影视制作全流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微短剧等影视产业的发展,更深度应用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总台的微短剧《中国神话》和《AI看典籍》便是最好的例证。 3.AI构建沉浸式历史场景,实现文化时空的多维穿越。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AI可构建进入、可交互、可感知的历史场景,使传统文化的表达空间从静态展示转向沉浸式叙事场所,改变观众的观展方式。例如,谷歌打造的Genie 2世界模型,可将静态图像转化为可交互的3D空间,将一幅《清明上河图》扫描图输入系统后,观众便可以通过操纵键盘直接“走进”汴京街市:触摸摊贩商品触发叫卖声,跟随骆驼商队穿越城门,甚至驻足观看虹桥上的戏剧表演;南京文投打造的“揽博南京”云平台,利用了文枢大数据与文脉区块链技术,构建城市级文化元宇宙,在此之中用户可通过“宁好”数字人导游,穿梭于虚拟复建的六朝寺庙、明代城墙、民国建筑之间,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此外,在文物讲解上,传统文物说明牌仅能提供有限文字,而AI驱动的沉浸系统则能实现知识的充分传递:普通观众通过AR动画直观理解文物功能;专业研究者则可深度进入文物制作场景,充分感受文物制作的全程,细致观察诸如青铜器铸造的气孔分布、丝绸文物未褪色时的纹样细节等信息;河南博物院打造的国内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妇好”,更能基于殷墟出土文物与考古研究成果,以学者姿态与观众探讨考古发现。 三、AI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 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的各类创新实践模式使得传统文化传承正经历从“保护式存档”向“创新式活化”的历史性转变,AI技术通过打造传统文化IP开发链条,革新叙事模式,嫁接现代载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年基因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1.打造传统文化IP开发链条,实现资源到产业的转变。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受限于创意高成本和素材碎片化两个问题,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表达一直不到位,难以形成IP产业链、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式传播与表达。而AI以其强大的数据挖掘与整合能力,为传统文化IP的产业链打造提供了新方式:在IP资源挖掘层面,AI可通过快速扫描、整合和分析古籍方志、地方戏曲唱词、民间传说等非结构化文本,自动提取角色、场景、符号等IP要素,并对其进行相应完善;在IP内容生成层面,AI可将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故事场景迅速具象化,实现文本到视觉表现、文本到故事汇编等形式转化,其可使内容生产在压缩成本的同时实现指数级的效率倍增,承担大量基础机械性劳动,减轻创作人员压力,保证文化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剧集的多方面持续发展,在拓宽传统文化内涵广度与深度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知名IP品牌。 2.推动传统文化叙事革新,从单向传播转向沉浸式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保存,而是需要根据时代特点与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在科技力量的作用下绽放出新的光辉。在AI技术的赋能与加持之下,传统文化的叙事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尤其是在博物馆中,AI技术打破了过往展柜展示加讲解员讲解的模式,创造了立体型叙事模式,游客可借助VR眼镜、AR装置等,自行、有选择性地体验传统故事,既可以重叠多个时空维度,感受不同时间线下的传统文化,亦可以基于大语言模型体验开放式的历史剧情,实现分支叙事,甚至可基于物理引擎与生成对抗网络让用户行为改变叙事走向,在丰富叙事层次感的同时还大幅度提高了故事的沉浸感。 3.赋能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在传统文化的宣传表达过程中,应摒弃生硬的拼接与符号化挪用,避免传统元素生硬嫁接的情况出现,需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深度置于现代语境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解读与转化,赋予其契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与新价值,以引导观众从自身熟悉的现代视角出发,重新发现、理解并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对此,AI技术可对传统文化视角与现代文化视角进行解码转化,对浩瀚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识别其中的核心美学理念、伦理价值、叙事模式、视觉符号等关键元素,以各类载体推动传统文化符号或话语修辞的“活态迁移”,并精准捕捉现代社会的文化思潮、审美偏好、信息接收习惯与技术应用场景,从而将传统元素以符合现代人认知与需求的方式进行重构与表达,典型如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利用AI技术对大量文物进行高清数字化扫描、色彩分析及纹样提取,不仅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新手段,更将这些元素应用于年轻人喜爱的数字文创产品、小程序互动游戏和沉浸式展览中,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 作者:罗辑,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