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
北京胡同发端于元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北京传统民居的代表形式之一。北京胡同浓缩了北京最真实的市井生活,形成了集建筑文化、人文艺术、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古代皇家宫殿中宏伟庞大的建筑相比,北京胡同青砖灰瓦的建筑形式虽然略显质朴,但却浓缩了普通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承扬了北京人淳朴豁达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北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精髓。四合院是北京胡同中的典型建筑形式。文章从四合院角度剖析北京胡同建筑文化,可总结为以下三个特征 :礼制严谨、装饰性强、寓意美好。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重要特点,北京现存胡同约1000余条。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北京许多胡同富有历史意义,胡同也因各种因素而建立和命名。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古城,宽阔的马路和簇新的高楼是北京的一面。那些横亘于老城里,穿越历史尘埃的胡同,是北京的另一面。胡同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承载着普通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也沉淀着岁月的痕迹。
北京代表胡同
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内宫监变音而来)、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锦衣卫所在地。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许多权贵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李东阳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时宠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沙锅刘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名称值得称道的地方。
北京胡同之根——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牌楼附近,因其东口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805 米。元、明两代属咸宜坊街区,清代为镶红旗地界,现属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管辖。砖塔胡同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曾是戏曲活动的中心,近代以来有多位历史名人曾在此居住,是北京最古老且具有文化底蕴的胡同之一。
砖塔胡同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砖塔胡同作为唯一一条自元大都时代就有文字记载、地名传承七百余年的胡同,实属既具历史底蕴又有人文气息的老北京胡同的代表。砖塔胡同的东口有一座九重八角的密檐式砖塔,即“元万松老人塔”,是砖塔胡同的得名由来。砖塔胡同因砖塔而得名,与万松老人塔相伴,已经历七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不仅今日犹存,其名称亦始终未曾改变,可谓北京胡同历史的奇迹。
2022 年 3 月,《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正式公布。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收入砖塔胡同、史家胡同、杨梅竹斜街、百花深处等 598 处。这既是对砖塔胡同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也引发了应如何进一步挖掘胡同文化底蕴、将文物活化创新利用的思考。
胡同文化保护政策
2017年 9 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发布,明确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提出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的要求,并将核心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规划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名单,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这一版总规将北京 13 片具有突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点地段作为文化精华区,强化文化展示与传承,包括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雍和宫—国子监文化精华区、皇城文化精华区等。法源寺文保区被定位为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
2017 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批发布,明确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提出老城整体保护十项重点。2019 年底,北京实现了对以胡同为代表的全市3000 余条背街小巷全面提升。2020 年启动新一轮为期三年的背街小巷整治行动,到 2022 年底,北京完成 3286 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
东四胡同改造
胡同改造方向
胡同作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痕迹。在新时代应更加注重保护、传承、发展胡同文化,依托胡同文化打造北京文明城市新地标,使北京胡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让胡同文化得到更好的保留、继承与发扬。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表示,北京胡同改造的未来方向需要实现四个转变。第一,更新方式向渐进式转变。用小规模的有机更新逐渐取代大拆大建,如何利用老城区内腾退出的大量零散院落空间,如何结合其所处的复杂内外部条件,需要一种新的模式。第二,关注留住户。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根据实际现状及居民需求制定外迁、平移、留住政策,使居民有多样式的选择方式。第三,街巷整治向街区化转变。街区更新要注重在空间上由过去的街巷覆盖到整个街区,在任务上由单纯的环境整治向社会、文化、经济和城市治理等多维度拓展。街区的传统风貌保护、居住条件改善、空间织补等方面都需要重点关注。第四,宏观理念向精细化实践转变。城市更新更加关注零星空间、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整齐划一的大修大补不再成为常态,而分门别类、因地制宜的微更新才是对症下药。
相关论文
[1]冯莹.北京胡同文化研究[J].艺术研究,2013,(02):64-65.DOI:10.13944/j.cnki.ysyj.2013.02.080
[2]李宇鹏.北京胡同的变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1):58-61.
[3]孙大萍.京味文学中的胡同意象及胡同文化[D].吉林大学,2011.
[4]孔繁峙.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2005,(04):10-11.
[5]王琳琳;王书万.北京胡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工业设计,2023,(06):124-126.
[6]赵蕊.胡同历史文化挖掘与老城保护复兴实践探索——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传保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1:15.DOI:10.26914/c.cnkihy.2021.032197
[7]蒋建平.北京胡同文化[J].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04):13-14+62.
[8]王涛.深挖胡同文化留住城市记忆[J].北京观察,2021,(06):18-19.
[9]刘星.社区文化空间重塑中治理逻辑的生成机制——以史家胡同为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21,33(02):5-14.DOI:10.13975/j.cnki.gdxz.2021.02.001
[10]董世斌;郭正为.古城胡同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策略研究[J].视听,2019,(09):218-21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19.09.121
相关报道
相关图片
砖塔胡同
明代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了嘉靖年间的北京胡同,书中有咸宜坊二排十铺“砖塔胡同”的记载。
史家胡同
东四胡同博物馆
北京大栅栏的蔡家胡同
本期编辑: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新华网等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