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药、牡丹、茶文化推进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国际传播

【深度观察】时间:2024-01-24      来源:本站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于2023年启动“推进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国际传播研究”课题,选取中医药文化、茶文化、牡丹文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维度的中华文明标识,通过调研提炼其文化精髓,研究其国际传播的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受众反馈情况,总结其国际传播经验做法,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在新形势下传播中医药文化、茶文化、牡丹文化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对策建议,促进提升中华文化标识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认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拥有意象丰富、自成体系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将具有代表性、辨识度高的符号提炼出来,统筹其传播路径与传播范式,形成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对外话语体系,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思想理路,并有效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广度、力度和精准度,对于提高中华文明影响力、感召力与中国形象亲和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1 研究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课题组将以提炼展示富含文化精髓、具有当代价值、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为原则开展研究。本研究将以中医药文化标识、茶文化标识、牡丹文化标识为样本,通过对这三个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呈现载体的提炼展示,研究其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应对策略和路径。旨在将抽象的、复杂的、深刻的精神内涵具象为突显实践意义的标识。将中华文化标识依据表象—意象—意指三个递进的层次提炼展示并进行国际传播,使国际受众沿着感悟—理解—认同这三个层次逐步接受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02 研究现状

文献调研显示,目前,从知网、万方等国内学术文献数据库以及百度等搜索引擎中关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一概念的相关研究十余篇。国内还没有官方机构对于这一概念给与明确定义。可见的对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研究和新闻报道比较零散,少有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研究较为丰富,且与该研究的概念和范畴关联较大,也可作为研究参考依据。

针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定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导詹小美在《中华精神标识的要义凝练与国际传播》中指出,“精神标识”是实践层面的国族文化—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与符号化表达。“中华精神标识”将抽象的、复杂的、深刻的精神内涵具象为突显实践意义的价值研判。文章指出,应系统分析中华精神标识的文化传播理念、价值呈现方式、认同提升方法,推进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凝练、多元主体优化、话语体系创新、公共外交丰富、媒介叙事创融、关键项目拓展。

针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分类和构成,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瑛等在《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提炼与IP全球传播研究》中指出,标识是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口号、标签或关键表述。该文依据五个文明的维度,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分为物质文明标识、政治文明标识、精神文明标识、社会文明标识、生态文明标识五大类别。并提出需要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孙羽津认为,中华文明的话语表述、语言文字、文化遗产、文学艺术、杰出人物等具有影响力、感召力、感知度的各类载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主要来源。

对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提炼原则,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张毓强等在《国际传播新征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议题》中指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就是强调要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史实践中摸索创造出能够表达中华文化思想内涵的话语体系,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范畴和表述。孙羽津认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提炼展示的原则是,提炼展示富含文化精髓、具有当代价值、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

针对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表达方式,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认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指由中华民族所创造或构建,凝练、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这些术语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思想表达之中,诸如,“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这些术语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基础和表达方式。

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美国知名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总和。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符号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实践中找寻、选择、确定和通用的象征符号,“用来指称、标识或代征某一对象的存在”。有国内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符号是由中华民族创造,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共享,承载中华文化价值,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符号系统。

针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分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莉在《中华文化符号的层次、特征与传播》中将中华文化符号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符号,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基于美好生活意愿创造的拟像性的象征符号,呈现符号的表象,涵化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如梅兰竹菊、长江、黄河。第二层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意义框架,围绕民族精神选取人物和事件编码意义的描述性象征符号,描述符号的意象,生成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如昭君出塞、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最顶层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政治规约的总概性话语符号,具有强烈的符号意指,具有强化各成员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如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这三个层次构成由“表象符号—意象符号—意指符号”由浅入深的符号体系。

国外对于中华文化符号/标识的研究数量有限。维基百科中有“National symbols of China”(中国文化符号/标识)这一词条,将中国国旗、国徽、国歌、国家创始人(秦始皇、毛泽东)、国家货币(人民币)、国家动物(熊猫、龙)、国家服饰(汉服、旗袍)、国家饮品(白酒)、国家哲学家(孔子)、国家诗人(李白)等收录为中国文化符号/标识。在谷歌搜索引擎中,可以搜到不少外国网站对于中国文化符号/标识的报道和展现,其中“Top 10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十大中国文化符号/标识)一文转发较多。文章将孔子、龙、中医、瓷器、京剧、功夫、五星红旗、汉字、熊猫、长城列为十大中国文化符号/标识。此外,还有一些网站将阴阳、福、红灯笼、饺子、筷子、中国结、凤凰、玉作为中国文化符号/标识。从海外网络信息收集中可以发现,国外对于“中国文化符号/标识”的认知大部分处于表象层面,对于意象和意指层面的符号基本没有认知。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对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一概念,存在以下三点问题:第一,对概念如何定义研究不足,且不统一,缺乏对于概念的共识;第二,对概念如何进行提炼展示研究不足;第三,对概念的提炼展示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具象化的实践层面的提炼展示的研究十分缺乏。

03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定义

结合上述表述和本研究的重点,本专项调研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定义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国族文化、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与符号化表达。

本研究依托“文化四层次说”,选取贯穿于中华文明物态、制度、行为、心态文化层面的三个文化标识:中医药文化标识、茶文化标识、牡丹文化标识作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研究对象。这三个标识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实体化和具象化体现,具备凝练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基本条件。

04 “表象—意象—意指”三个层面的研究和对策建议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一项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和智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界、学界、产业界、媒体界达成一定思想理念和行为实践的广泛共识,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国际传播奠定基础。

中医药文化标识、茶文化标识、牡丹文化标识是贯穿于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面的文化标识。在对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表象—意象—意指”这三个递进的符号层次的提炼展示方面。对于表象符号,如中医药及诊疗技法、茶叶及茶具、牡丹及诗画等的提炼展示内容详实、渠道广泛、受众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对于意象符号,如中医药诊疗程式、茶艺茶俗等的提炼展示内容较充实,但是传播渠道有限,受众认知和接受程度受渠道影响出现差别。对于意指符号,如“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理念的提炼展示内容和渠道都有待丰富和提升,且在传播上语言难度更大,需要对于该领域内思想术语有一定掌握的传播者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这类符号对于中华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或者文化层次高的受众认知和接受程度更高。

课题组对于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炼展示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需要在把握中华文明的丰富历史内涵基础上,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现实,面向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大势,提取对于全人类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标识和精髓。如“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优化人的生存环境,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作为中华文明的最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着当今时代的新的特征、新的诉求、新的回应, 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鲜活来源,可以此为依托立体展示融入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文化标识和精髓。在全球文明的视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坐标,把握好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克服文化折扣和政治折扣为传播效果带来的减损。

(二)增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国际传播的主体合力

开展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国际传播的主体众多,传播资源较为分散。多元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对外传播的合力,也没有就此达成共识,难以形成资源优劣势互补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化政府主体与民间主体的协同协作,提升高校、智库、文化机构等民间主体在国际传播顶层设计中的话语权,充分发挥企业等民间主体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丰富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国际传播主体,从中华文化相关行业的各细分领域,发掘、培育一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解读者”和“代言人”。

(三)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话语体系

找到中外话语体系的最大公约数,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话语体系。围绕中华文明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展现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气质,讲清楚中华文明发展的深层历史逻辑,讲好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将中华文化标识的精巧美妙全景式地传递至海外受众,让海外受众在对美的意境感知和对故事的逐层解码中感受中华魅力和中华意象。

(四)开拓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渠道和载体

顺应当下信息传播生态和传播规律,依托Facebook、TikTok、Twitter、YouTube等平台,打造中华文化各领域新媒体矩阵。拓展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应用场景,影视、游戏、文创、旅游、时装等产业,都可以拓展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渠道。借助我国主场外交、国内外重要节会等场合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基于驻外使领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华团华媒华校、海外中国图书中心等机构,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强化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海外的本土化传播。

(五)创新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内容生产策略和呈现方式

紧贴全球受众的媒介使用需求和现实生活需求,进行更为精准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尤其可以针对广大网络年轻受众需求进行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创新展现。注重科技赋能,利用AI、VR、XR等技术及平台,提升文化标识国际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场景性,为海外受众带来更具活力和亲和力的文化体验。打造符合国际文化传播市场需求的中华文化IP,加速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中华文化数字文化、精品化产品,聚集海外粉丝群体,运营中华文化海外社群,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六)加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政策保障

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政策保障,研究制定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主体尤其是民间主体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调整优化政府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为相关企业机构拓宽资金渠道。做好组织保障,以系统思维推进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国际传播工作,建立国际传播协同协作机制、长效激励机制、效果评估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形成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国际传播的强大合力。推进人才保障,支持高校加强中华文化及国际传播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强化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外语能力培养,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以“产学研融合”方式共建实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语言能力、实践经验的创新性人才。


来源:本文节选自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调研组相关课题

图片来源:symbolikon

编辑:宁菁菁

审核:张晶

监制:李红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