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和战略传播策略

【对话文明观】时间:2023-08-16      来源: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和战略传播策略是一个很大的、具有哲学和历史学意义的课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此,重点谈三个方面。 

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话语基础

谈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体系,首先得弄清楚中国文明观是什么——要在对外传播领域对中国文明观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在历史学界、社会学界以及更大范畴的文化界、思想界,乃至在大众生活领域,目前对于中国文明观恐怕尚未达成完全意义上的认同。

学术争论和观点多样化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层面,可以超越学术争论的观点分歧的细节,寻找主流之中的共识。因为,如要就中国文明观进一步谈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必然要寻找、确立一定的主流的话语基础。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可作为当下中国文明观的一个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可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核心的话语基础进行展开。  

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其他文明的话语对接问题

世界文明是多样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世界文明除去已经消失的,至少有31种。多元文明共存从来就是一个历史事实。

在我们如今面临的大变局时代,就中国文明观对外传播而言,要充分考虑同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非洲文明、印度文明、俄罗斯文明、朝鲜文明、日本文明、东南亚文明等各种文明的沟通问题,要求同存异,互鉴互通。

不论哪种文明,必然会有其具体的体现,但其最本质的内容,需要通过文明体中的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来分析。这就意味着:

首先,在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思想范畴和价值观范畴来与其他文明进行话语对接和沟通。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思想范畴和价值观层面的最本质的内容。当然,这一观念在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还需加以进一步展开和诠释。

在必要的时候,需要与其他文明的核心话语展开必要的辩论。比如,现代西方文明的两大制度,一是工业化经济体制,一是以“民主”为标志性口号的代议制政治体制,这两者是构成西方文明最本质的内容。我们在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它们的内涵,方能与之展开辩论,方能客观、理性地揭示西方文明存在的某些自身不可调和的问题。中国文明可以作为一种调和因素、平衡因素而出现在西方文明之前,而不是作为它们的对立面和敌人而存在。

其次,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可围绕文明的标志与文明的具体体现来进行。比如,基督教会的十字架,是基督教文明可显现的标志。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也是各种文明最为显现的标志。中国文明也有丰富的、显现的标志。围绕文明显现的标志,围绕各种各样艺术作品,中国文明观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挖掘和创造中国文明的显现标志,传播传统和现当代的中国艺术作品,也应该是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

再次,在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及时吸纳来自民间交流的日常话语。在大众生活领域,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广泛的现实生活的交流中,会产生一些在多种文明中能够被广泛接受的语言,这些语言可能超越意识形态,从而为文明的共存创造出现实的话语环境和思想空间。

中国文明观的战略传播策略

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之一,且是一种规模很大的文明形态。但是,中国文明不会是一统世界的文明。未来世界的文明,应该是多种文明共存或混合文明的形态,否则,若文明之间走向对抗和冲突(特别是如果大型文明之间发生重大冲突),人类文明将受到重大威胁。在核威胁尚未彻底消除的地球上,一种极端的、可能的状态是人类文明内部为了争夺现实利益(如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等各种原因,导致大型文明间激烈对抗进而诱发核战争,这种极端情况将有可能对地球文明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当下的世界局势说明这种潜在的威胁从来没有被彻底清除。

中国文明观的战略传播,就战略目标而言,在哲学层面,应该帮助世界塑造多元文明共存的意识;在历史与现实层面,应该强化中国文明因自然和历史因素而具有的内在的和平特征,以及让世界理解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调和西方文明内在发展危机的功能。

因此,就中国文明观的战略传播的具体策略而言,应该强调中国文明致力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致力于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该坚持一种柔化的策略,避免与其他文明进行生硬对抗。



本期编辑:王晨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