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人才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主体,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正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既要汲取优质文化成果创作的宝贵经验,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要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需要我们以更系统的布局建强人才队伍,在选、育、管、用各环节精准发力,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然而,当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健全,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等挑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系统探究新时代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基本需求
新时代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文化强国建设大局。文化人才工作不仅要服务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更要着眼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践层面,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比如,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从人民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灵感,站稳人民立场,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诉求;要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精品,让文化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新时代文化人才需要具备多元化能力素养。新时代背景下,要致力于培育有情怀、有本领、有胆识、有担当的文化创新人才,组建一支既懂创作又懂创新、既懂文化又懂科技、既懂市场又懂管理的高质量文化人才队伍。具体而言,新时代文化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一是创新创造能力,即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运用新媒介、新科技、新手段进行文化内容生产、传播;二是跨文化沟通能力,即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三是文化理解与阐释能力,即能够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是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将文化技能、文化知识等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
新时代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优化策略
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提升人才供给质量。首先,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是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要优化高校文化类学科专业布局,使其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文化强国战略布局紧密衔接。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建立“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双轮驱动”机制,形成终身学习体系。比如,江苏省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模式,通过举办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基层文化站骨干,围绕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品牌打造等主题开展教学,有效提升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再次,推进跨境联合培养是拓宽文化人才视野的重要途径。比如,广东省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创新“校本浸润培养—跨域能力拓展—跨境实践淬炼”进阶培养链条,与当地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共建跨境实践基地,创新“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属地导师”协同指导机制,形成了“教学实训—文化推广—人才输送”的跨境育人新模式。学院连续6年组织学生赴境外实习,累计培养中文教师400余名。
完善精准化政策支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其一,实施差异化人才引进政策是优化人才结构的有效手段。比如,新疆喀什地区以“才聚喀什·智惠丝路”品牌为引领,突破传统招聘模式,成功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这种灵活的引才策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二,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因素。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审体系,优化人才评价标准,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其三,要强化服务保障措施以留住文化人才。比如,新疆喀什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教师差别化补贴政策,按距离县城远近分档发放补助,并制定了推进基层减负、关心关爱教师的十项措施,营造起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这种“暖心生态”营造策略,有效增强了文化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打造协同化发展格局,凝聚人才工作合力。一要构建多元协同工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比如,广东深圳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系统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工作格局,加强协同联动,构建全市域、全周期、全链条的工作体系。这种一盘棋思维有助于不同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二要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以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比如,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文化产业学院发起成立了“云南非遗文创研发中心联盟”,实现了从“参与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角色跃升,全面发挥出“政产学研用”协同枢纽功能。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三要促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以解决人才分布不平衡问题。通过采用区域协同、对口支援的培养模式,同时实施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一揽子引才新举措,促进人才均衡发展;结合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建设跨区域、跨高校、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团队,以清单化、任务化细分文化人才培养类别,构筑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时代需求、深化中外交流的文化人才高地。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兴文化’背景下河南现代化进程中锻造‘文化豫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XWH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