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2023-12-27      来源:国家新闻出版署      

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确定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其旨在通过对于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进而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具有“国家”“文化”“公园”三大属性,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纳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章节,明确了国家文化公园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本质要求之一。可见国家文化公园可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根本要求中“精神富有”的重要依托。故而,可用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富有基础、方式和保障,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使得文化遗产保护从关注文物本体的保护,到注重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再到实现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既是对文化遗产保护思路的不断拓展,也是新时代实现人与文化遗产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故而可以成为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基础。

国家文化公园具有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组成的总体建设格局,总共涉及30个省区市。其中,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大运河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质载体;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籍、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作为依托。当前,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识别实践基本依照已纳入文物或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文保单位、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风景名胜区等名录执行。同时,为实现地方建设的差异化,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在资源识别体系中补充了相关自然资源以及未纳入保护体系的文化资源。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识别的具体实践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突出国家代表性的文化资源的核心和主体,且具有明确的等级划分;注重地方性文化资源的统筹和融入;兼顾国土生态修复、历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识别与纳入。

可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不仅可以探索新时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思路,还可以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文化的系统阐发、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基础支撑。故而,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可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富有基础。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富有方式

国家文化公园根据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建设,以“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4类主体功能区和“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5个关键领域基础工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特别强调的“教育培训工程”)的方式开展。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突出人民主体,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的特定开放空间公共文化载体,强调城乡融合、城景融合的城乡发展建设模式,可以成为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方式。

国家文化公园的4类主体功能区按照资源保护、阐释、利用的递进关系进行划定。管控保护区和主题展示区以文化资源保护和价值传递为导向,前者侧重本体保护,后者注重对主体性资源的阐述展示与宣扬传承;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在管控保护区和主题展示区的基础上,通常依托沿线富集的文化资源空间及其周边资源联合建设。关键领域基础工程是“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主体作用,围绕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同目标”系统推进的工程,通过打造重点标志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展示、融合、联动、利用设置。在实践中,各国家文化公园可根据面临的不同实际问题调整公园整体和地方局部的侧重点。五大必备工程建设的共性和差异明显。共性体现在保护传承方面皆强调文化资源整体性、全面性保护;研究挖掘方面均重视基础研究、考古挖掘;数字再现方面,均运用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差异性则体现在环境配套方面,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更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水环境优化,而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更关注沿线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文旅融合方面,在各地国家文化公园的具体建设中,线路、产品根据各自识别的资源进行整合,各有侧重。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又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彰显城市精神和乡村文明,在城乡建设中全面保护好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作用。故而,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可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富有方式。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富有保障

国家文化公园强调中央统筹整合规划,各地落地执行的“总-分-总”形式进行建设、运营、管理,要求以地方为主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公众需求,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国家文化公园以公众作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主张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可以成为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保障。

国家文化公园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发展目标。公众参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公众加入经营的模式创新,形成志愿者服务、社区共管、合作伙伴的多样化经营模式。通过明确志愿者服务机构、活动内容、志愿者身份和权利保障、资金来源等,调动多方积极性,最大程度吸引公众参与来构建志愿者服务体系;建立以社区居民为主的管理委员会,聘用社区居民并提供就业机会,为社区居民提供培训保障,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二为加强投融资的机制创新,形成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坚持中央、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基础上,发行专项债券、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鼓励融资、借助贷款等。通过实施分区策略,引进社会资本进行经营,管控保护区和主题展示区采取有限特许经营方式,严格限定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和业务范围,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资源与资本的优化组合;文旅融合区加强文旅品牌宣传推介,采取公开竞标方式,择优选取专业文旅企业进行运营管理;传统利用区(主要发挥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建立资源撬动型资金模式,通过集体保留土地所有权、管理权划归国家,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分享公园红利的方式,减轻财政压力。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可以通过公众参与的模式和机制,实现各方发展诉求的统一协调、统筹管理和相互制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践行全民共享共治的共同体理念。进而增强人民的主人公意识和,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故而,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可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富有保障。

(作者系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导)

【本文系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专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资源识别与在地化建设途径研究》(批准号:2023ZD08)阶段性成果】


本期编辑:张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