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铁樵与中西医汇通派

【医学经典】时间:2023-06-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云南路会乐里三弄住着一位外表严峻而内心充满慈爱的中医大夫——恽铁樵。这位恽铁樵先生是当时中医界的风云人物,为中西医汇通派后期的主要代表,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

1686537356357.png

中西医汇通派的缘起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中医界曾出现了几位勇敢而睿智的先觉者。他们对中医的命运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历史性的思考,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的学术主张,并形成了中医学史上的中西医汇通派。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影响遍及国内各地,中西两种医学形成了相互对峙、竞争的局面。西方医学对传统中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使中医界发生了分化。持保守见解的中医界人士认为西医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完全拒绝西医。另一些受改良主义思想影响的医家则认为中西医学各有所长,认为中医在学术上应该吸收新的东西使自身得到发展,于是便开始探索沟通中西医学的渠道。

中医界对于西医学说的了解与接纳,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代,汪昂等人已接受了西医的“脑主记忆说”。而“中西医汇通”这一学术主张的提出,则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年代。中西医汇通派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等。唐宗海是中西医汇通的首倡者,是最早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学术主张的医家,他致力于以西医学说阐释中医经典,进行“医理互释”的研究,并提出了“中西医理一致”的见解,但其见解颇多牵强之处。张锡纯在理论上继承了唐宗海的见解,在临床上则尝试了中西药的并用,其研究不乏独到之处。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西医汇通派有了一位新的代表人物——恽铁樵。

因丧子愤而弃文从医

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人。武进县历来是名医辈出的地方,著名医家丁甘仁、马培之等都出生在这里。但恽铁樵最初的身份并不是医生,而是文人。恽铁樵幼年父母双亡,由族人收养,在贫寒中长大。他刻苦读书,16岁考中秀才,26岁又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攻读外语和文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恽铁樵致力于翻译西方小说,不久就闻名于文坛,译著有《豆蔻花》《波痕荑因》等。时人称恽铁樵翻译的作品与著名文学家林纾的译著有异曲同工之妙。

1912年,恽铁樵应商务印书馆张菊生聘请,担任《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任主编后,对专写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派”一概予以摈弃,只选用雅洁高尚的作品。他常对人说:“我之小说,实大说也。”恽铁樵以独具的慧眼,发表了鲁迅的第一篇小说。

1911年冬天,鲁迅在浙江绍兴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怀旧》以辛亥革命前夜的社会动荡为背景,揭示了中国各阶层人物在动荡年月中的微妙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是一篇具有喜剧性的现实主义小说,显示了鲁迅的讽刺才能和观察社会的犀利眼光。小说写好后,鲁迅并没有急于发表,而是又经过了一年多的打磨,才以笔名周逴投给《小说月报》。

恽铁樵将《怀旧》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卷首,还特意加了评语,向读者推荐这篇小说及其作者。在评语中,恽铁樵对鲁迅的作品大加赞赏,说:“曾见青年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饤,无有是处,极宜以此等文章药之。”恽铁樵对新人的热情态度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20多年后,鲁迅在1934年致杨霁云的信中还提及了此事。

在35岁之前,恽铁樵有3个儿子因罹患各种疾病而夭折,屡屡丧子的巨大悲痛,使恽铁樵选择了弃文从医。在那个年代,婴幼儿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恽铁樵悲愤地将这些早夭的孩子叫作“长不大的孩子”。35岁那一年,恽铁樵愤然弃文学医。他立下誓言,要做一个能自救也能救人的医生。经过多年苦心研修,又求教于汪莲石等沪上名医,恽铁樵逐渐谙熟医道。他辞去了在《小说月报》的职务,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开业行医,不久就闻名遐迩。

恽铁樵为人谦虚爽直,乐善好施,光明磊落。对病家,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细心治疗。对于贫苦的危重病人,他还免费给予治疗。恽铁樵也是一位中医教育家,门人弟子中知名者有顾雨时、庄时俊、徐衡之、巨膺、陆渊雷、何公度等。他还办过中医函授学校,学生遍及全国各地。笔者的父亲吴兆祥亦曾参加过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的学习。

恽铁樵在中医学领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伤寒论辑义按》《保赤新书》等。做过文人的恽铁樵,医书也写得文笔流畅,文采四溢。特别是他的儿科专著《保赤新书》,字里行间蕴含着他对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的怜爱之情,读来宛若优美的散文。他在叙述自己学医的初衷时写道:“我常常想,假使我能做一个医生,遇着人家小孩生病,假如他的病是我的儿女生过的,我都能救他,那我的儿女就不算白死了。”他还欣慰地告诉读者,因为他掌握了医道,他现在的小孩已健康地长大了。

1932年,恽铁樵因忙于函授学校的工作,又要兼顾繁忙的诊务,以致劳累过度,身体不支。恽铁樵与章太炎友谊深厚,曾应邀到苏州章寓休养,返回上海后,他又继续行医、办学,不幸于1935年病逝,享年58岁。

改进中西医汇通学说

做过翻译工作,有深厚西文功底的恽铁樵,在中西医汇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西医汇通派后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恽铁樵在中西医汇通思想上的进步,在于他认识到中医与西医是“根本不同、方法不同”的两种学术体系,对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作出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他对中西医汇通学说进行了改进并试图使其科学化。恽铁樵较为客观地阐明了中西医学的不同特点。他指出,中医重视人体生理在整个大自然系统中随四时阴阳的运动变化,西医则在生理上注重解剖、在病理上重视局部病灶。恽铁樵提出,中西医之间的汇通应是互相取长补短。他在自己的医疗实践和著作中,尽力做到兼采中西医各家之长。他还主张在中医的发展中广泛吸收近代科学(如天文学、动植物学、物理学、心理学、胎生学等)的成就,用于研究自然和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

在恽铁樵所处的年代,中医界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来的西医西药冲击着中医,当时的政府也歧视中医,政府中甚至有人提出要取缔中医。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医界不得不为生存而战。汇通派医家举起“中西医汇通”的旗帜,就是为了谋求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抵制对于中医的歧视和攻击。在捍卫中医的斗争中,恽铁樵是一员勇敢的主将。对于攻击中医的言论,他都给予了坚决的批驳。他还大量吸收西医的新理论,将中西医汇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初步提出了以中医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思想。

中西医汇通派的学术主张在近代中医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曾一度代表了中医学发展的潮流。当时大部分著名中医学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有些人还加入了中西医汇通的行列。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施今墨就是中西医汇通的积极倡导者。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在施今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的办学方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尽管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们为实现他们的学术主张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一学派的发展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并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西汇通派医家们呕心沥血苦苦追求的理想,并未能如愿以偿。但作为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杰出医家,作为致力于沟通中西医学的先行者,恽铁樵为中医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


作者:吴中云

本期编辑:肖可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