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

【福建】时间:2024-09-04      来源:本站      

20180704163057_lhwe5qsuh0.jpg

闽南文化亦称闽台文化、福佬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区域文化,扩散东亚影响深远。 它以闽南方言为载体、融合中原文化、民乐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兼有独特方言与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的发祥地和核心区是福建南部泉州、漳州和厦门。闽南文化流布范围很广,包括以厦、漳、泉为中心,以龙岩、台湾、潮汕、温州和海南等地为广大的传播地。在其广大的区域内,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形成了体系庞杂和内容丰富的闽南文化圈。福建上古时代就被称为“闽”,当时土著叫闽人。闽南民系族群是古代中原汉人多批次大规模入闽,并与当地闽越遗民逐渐融合而成的。从中原带来的黄土文化,与闽越人“善舟船”的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闽南文化的基础。

一、闽南历史

秦统一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二、闽南人文

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厝”建筑。闽南古厝是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红砖堆砌的外墙,厝尾双挑的燕尾脊,墙面上还雕有小花、小草等图案,这些都是闽南古厝独具特色的风格。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闽南古民居的典型建筑。它的主要特征是,整体以红色为主调,房子坐北朝南,室内按照五开间、四榉头来布局。坐落于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是其代表作。而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古村落,这个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的古村落,是典型的闽南侨村,有海外华侨1.8万人。村内现存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各式古建筑89幢,堪称近代华侨建筑博物馆和闽南文化后花园。

惠安石雕主要体现在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刻安装,寺内外塔、亭、柱、栏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对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是福建省的汉族传统雕刻技艺之一,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传统,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惠安石雕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身, 经上千年积淀,已经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独具特色的石雕文化。石雕作品种类繁多,尤以龙柱、石狮子为代表。

 厦门珠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汉族装饰性手工艺品。珠绣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解放后工艺逐渐失传。厦门珠绣以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见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彼时,海外华侨回乡探亲带回了用玻璃珠点缀的绣花衣物和配饰,厦门民间制鞋艺人从中获得灵感,尝试将玻璃珠用珠绣工艺呈现在鞋面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闽南信仰

保生大帝信仰发端于地僻中国东南的漳州、泉州一带,其原型是生前被呼为神医、身后被称颂为医神的吴夲。保生大帝信仰兴起于北宋,发展于南宋,赓续于元代,历经明清的兴旺而绵延至今。由于吴真人生前的善举,泉漳之民多受其惠,故殁后即有闻者竟相绘制其画像“敬事之”,这是发自内心的悼念之情。很快,这种悼念形式被建祠奉祀所替代了。

作为闽南文化的产物,保生大帝信仰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他生前皆身怀异术、乐善救人,具有崇高德行,死后被传为羽化升仙,成为扶危济难的民众保护神,并得到历代官方认可与敕封。

灵力崇拜与英雄崇拜的结合,使得闽南人对于这些神明格外尊崇,日常生活中遭遇各种事都会到宫庙里“卜卦问神”。而每每遇到建房、动土、入宅、婚姻、生子、丧葬等要事,闽南人甚至会将保生大帝等神明“请”到家中见证。

强大的包容性,也格外凸显于闽南民间信仰中。以妈祖及保生大帝信仰为例,二者在祭拜、风俗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与交叉;在厦门,二三十座庙宇中同时供奉妈祖与保生大帝为主神,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四、闽南文化精神内涵

重乡崇祖。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本位和乡土色彩,在闽南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闽南人因为远离中原,就特别注重保存历代流传的文化信息,特别害怕被边沿化。闽南文化中的重乡崇祖,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意识,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闽台地区,在东南亚,在海外,闽南人都十分强调认宗认谱,结社建馆;通过修族谱、建祠堂、注“堂号”(如颍川、西河、陇西、太原)来凝聚家族血缘关系,记忆祖地,追溯历史,建立浓厚的乡土观念。闽南人十分热衷兴办教育,传承母语文化;十分重视沿袭岁时习俗,传承民间信仰(如妈祖、郑成功、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值得称道的是,承载闽南文化的闽南方言,至今还在大量使用着古汉语的“鼎”(锅)“册”(书)、“箸”(筷子)、“昼”(中午)、“目”(眼睛)等基本字词。

爱拼敢赢。闽南地区是一个移民的社会。移民性质促使闽南人为了生存产生拼搏意识。古代闽越人在恶劣环境中的抗争精神,也融入闽南文化之中。在闽南地区,这种拼搏精神不只是男同胞才有,它也深深流淌在女子的血液之中(惠女水库的建设可以为证)。宋元以降,闽南地区成为古代世界著名通商大港,闽南人的视野因之更加开放,他们漂洋跨海,在世界各地不断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他们不满现状,勇于进取,敢于冒险,百折不挠。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成就了今天影响全国的“泉州模式”。“爱拼才会赢”作为全体闽南人的精神气质,已被全社会所公认。

重义求利。闽南人有着极强的创业能力和经商天赋,亦商亦儒成风。朱熹曾称泉州“满街都是圣人”,指的正是当时儒学教化兴盛的景况。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世界华人富豪中,资产20亿美元以上者,闽南人约占60%。闽南人崇尚优秀的传统价值取向,既务实求利,又真诚回馈社会。从信仰上,闽南人推崇关羽之义,称之为帝爷公。在现实中,闽南人急公好义,四处皆然。有数不清的海内外经商者积极回报乡梓,助学兴教、筑路修桥,投资经济建设、改变家乡面貌。

山海交融。地理环境能够塑造人,能够催生文化特色。闽南地区背山临海,依山者从山求生存,面海者向海谋发展。生存环境造就了泉州人不安现状的打拼精神,漳州人安于鱼米、花果之乡的心态,厦门人积极向外的拓展意识。虽然,闽南文化内部有这样的差异,但是,其骨子里却有着山海交融的共性。一旦有了支点,耕山者照样可以临海。家住山区的人,照样可以闯荡江湖,可以漂洋过海,可以“过番”,可以入台。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已经成为闽南人的典型特征。

五、闽南文化海外传播

闽南人在“过台湾”“下南洋”时,为了适应新环境,满足精神生活等需求,将源于故土的精神文化传播到侨居国。这些闽南精神文化在闽南地区与东南亚社会的交流中影响广泛,如峇峇马来文学在19世纪的马来西亚非常有影响力。

共同的信仰不仅是海外闽南人和祖籍地密切联系的纽带,也是团结世界闽南人的载体。闽南人外出到东南亚一带后,把祖籍的信仰也一起带了出去。而这些信仰又影响到了当地人,以至于妈祖到了海外后,就有了当地人的新面孔,变异成番脸妈祖,菲律宾不少天主教堂中供奉的妈祖神像是全身天主教服饰的神像。1954年,全世界天主教在菲律宾举行祈祷大会,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隆重为妈祖加冠。

千百年来,闽南族群迁徙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仅泉籍华侨华人就遍布世界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上千个侨团组织和250多家异地泉籍商会。无论是在欧美,还是东南亚,都有泉州乡音。远离故土的闽南人依然执着地保持着与故乡一致的文化认同,为迁移地带去了独具特色的闽南风俗。在他们返乡之时,带回的异地文化元素也进一步丰富了闽南的多元文化。闽南社会始终保持着开放、兼容的心态,历经1000多年的积淀,泉州因此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多元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如同一个雪球,顺着历史的轨道滚动,不断壮大,不断发展,不断成熟。

 

相关报道:

细说闽南|闽南文化知多少?景点、民俗、人文…… (sohu.com)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_光明日报_光明网 (gmw.cn)

闽南民间信仰:同一炷香火 情牵海内外-中新网 (chinanews.com.cn)

宋元时期保生大帝信仰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漳泉地区为信仰核心区,以莆仙地区为信仰亚中心区_传播_漳州 (sohu.com)

【郑镛】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南族群认同-哲学中国网 (cssn.cn)

 

相关论文:

[1]张君琳,林华东.向海而生行万里锦绣刺桐是吾乡[N].泉州晚报,2024-07-12(019).

[2]王敏霞,雷光美,丁志俭.古厝洋楼起新韵[N].福建日报,2024-05-05(001).DOI:10.28232/n.cnki.nfjrb.2024.001833.

[3]房舒.从针尖流淌出文化瑰宝[N].厦门日报,2023-06-22(A02).DOI:10.28890/n.cnki.nxmrb.2023.001478.

[4]洪雅涵,杨姿依.惠安南派石雕的传承与创新[J].收藏,2024,(05):20-22.

[5]黄明珍.见证闽南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海外文物[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02):60-67.


相关图片: 

福建古厝 东南网.jpeg

福建古厝 来源:东南网

福建厦门一年一度的保生大帝绕境巡安文化节 中新社.jpg

福建厦门一年一度的保生大帝绕境巡安文化节 来源:中新社


漳州古城体验闽南文化 福建新闻网.jpg

漳州古城体验闽南文化 来源:福建新闻网

屏幕截图 2024-09-04 164330.png

闽南信仰 来源:视觉中国

惠安石雕 漳州南靖新闻网.jpg

惠安石雕 来源:漳州南靖新闻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何冰冰 宁菁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