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女文化

【福建】时间:2024-09-04      来源:本站      

1c6f65ef2d9218433ad722.jpg

八闽之地有三大闻名的渔女,“黄斗笠、花头巾、小露肚、宽黑裤”的惠安女, “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的湄州女,还有“田螺头,簪花围,大裾衫,公鸡鞋”的蟳埔渔女。湄洲女、蟳埔女与惠安女一同被世人誉为福建三大渔女。她们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腿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三大渔女不仅以贤惠和勤劳闻名遐迩,她们独具风采的服饰也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一、惠安女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道的汉族。

闽南有句顺口溜形容其服饰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被称为“封建头”;海边的劳作经常要求他们俯下身子,上衣过长会浸入海水,所以上衣的设计都比较短,一般会露出肚脐,所以称为“民主肚”,惠安女露肚脐是有寓意的,若隐若现的肚脐在当地有旺夫招财之意,并且在闽南话中“肚脐的脐”谐音是“财”的意思,所以露肚脐意为日日见财、招财的寓意;“浪费裤”是指和她们短而窄的上衣造型相比,裤子的造型就宽大很多,每只裤管约有 40~50 cm,较一般的裤管宽大一倍,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方便惠女在海边劳作,不怕海浪打湿,更不怕汗水浸渍。此外还有在腰间最显眼的“银腰链”,又称银腰带, 是惠女服饰的主要配件之一,宽度从一股至十二股不等,银链条并排着,用银片固定在两头,中间部分再加上一些小方形银片, 形成有松有紧的分布状。银腰链也是惠安女已婚的象征,已婚妇女常在手工绣花带子上搭配银色腰链,往往一根就重达一斤半甚至几斤,但惠女们戴在腰间却不觉疲惫,反而有一种辛劳过后的满足和自豪。惠安女服饰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的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又具有地方特色,极具视觉冲击力。

从实用性来看,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短衫便于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脏衣沿衣袖;黄斗笠可顶炎日;花头巾可御海风和日晒。而头巾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花卉图案,是对美的向往,为劳作中的惠安女增添一份丰采和神韵。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辋川等。

惠安女自古爱美,在她们的布庄,琳琅满目的色彩,细致的绣工,不论是头饰、头巾、腰带、宽脚裤还是手绢,其工序繁杂,一颗小小的纽扣,都要配上麻花结。关于爱美的惠安女,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蛮荒时代,东海龙王的婢女鲤鱼擅自逃离来到海边拈香许愿。龙王大怒,顿足捶胸,遂引起地震,一时山呼海啸,东京开始陆沉,福建浮出海面。色彩斑斓的鲤鱼姑娘逃难于此,摇身一变,穿着花蝴蝶一样的衣服,几经跋涉,迁徙到这天之涯、海之角的“福地洞天”繁衍生息。因此,这些爱美的惠安女们,也被称赞为“大海的女儿”、“鲤鱼姑娘的后代”。

当家中的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女成为家庭的主力军。她们下海、耕田、锯木、修海堤、雕石头、织网、裁衣,甚至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细活,被称赞事事能干、样样出色,惠安女也就成了美丽、勤劳、坚韧的代名词。2006年,“惠安女服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惠女精神是福建人“爱拼敢赢”的生动写照,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精神符号,生生不息。

二、蟳埔女

蟳埔女亦称蟳埔阿姨。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蟳埔女的生产习惯、生活习俗、居住习俗与民间信仰,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别具一格。

据清代嘉庆年间《西山杂志》载:“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由此可见,蟳埔村已有千年历史。

在蟳埔村,女孩子在12岁之前只编发辫,13岁到15岁及笄之后才会盘头簪花,簪花围也很有讲究,好看而复杂的簪花必须有人帮助才能做到。

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整个头上所戴鲜花姹紫嫣红,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簪花用的鲜花色彩斑斓,有白色玉兰花和茉莉花,黄色的含笑花、夜来香,红色的素馨花,紫色的粗糠花,各色的菊花等等,不同的季节插不同的花。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据传是从西域移植而来,来自南宋时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延续至今,洋溢着异域文化的气息。蟳埔女的骨笄头饰乃古代“骨针安发”之遗风,系全国独有的“活化石”。

蟳埔女的服装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宽筒裤”。上衣为布钮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其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宽筒裤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适合于渔民劳动需要。

蟳埔村参加妈祖巡香的女性都会穿上传统服饰,腕带花环,腰挂竹篓,田螺头上是最繁华的簪花围,总是巡游队伍里那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古时蟳埔村女性的穿着都是十分讲究,簪花发饰还要有合适的衣衫搭配,花伞也是色彩纷呈。巡香绕境巡游一般都是从蟳埔村顺济宫出发,巡游一圈,终点还是回到顺济宫。

三面临海的蟳埔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村里的人们也是以海上捕鱼和海滩上养蚝为生计。蟳埔村的女性不仅人人爱美,个个也是吃苦耐劳,勤劳媲美惠安女和湄州女。蟳埔女是海的女儿,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有她们的牵挂和希冀。她们喜欢打扮,也勤劳能干。这些生活在泉州海滨的渔家女,当男人出海捕鱼或外出经商时,她们则在家织渔网,带小孩,敲剥海蛎,为商人搬运货物。即使到了现在,漫步村庄里,依然可以看到她们挑着海产品匆忙而过,或在自家小院里敲剥海蛎的身影。蚵仔煎、蚵仔汤、蚵仔粥,蟳埔村几乎家家吃蚝,户户门前都有蚝壳。而且,海上贸易的商船空船返回泉州的时候,会将当地海边的蚝壳放进船舱,压仓让商船在风浪中平稳行驶。所以蟳埔村的蚝壳多,也成了建筑材料,用蚝壳与泥建成的房子叫做蚵壳厝,成为蟳埔村仅次于簪花的一个特色景观。

蟳埔女婚俗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半夜出嫁”,从沿村大道送“文定礼”到成婚时浩浩大荡的送“妆奁盘担下”步队及至分赠全村鲜花以及新娘“入门黑”、“换肠肚、“焗干家”等习俗特色颇浓,其婚嫁趣闻,构成闽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此外,还有喜庆、过年及挂红等也皆颇具特色。

2023年初,《上城士》杂志发布封面大片,著名影视演员赵丽颖头戴簪花围的造型惊艳了世人,明星效应很快便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蟳埔女”、“簪花围”热潮。随后,毛晓彤、黄圣依、赵雅芝、陈都灵、沈梦辰、周雨彤、周韵、贺聪、王冰冰、冉莹颖等一众明星和粉丝蜂拥而至,把这个安静的闽南小渔村送上了互联网风口,蟳埔村的村民们千百年来的营生路径也骤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峰期单日客流量超4万人次、车流量日均 5000 辆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小卖铺的月租金从1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旧厝的月房租从 2000多元涨到6000多元……当“人从众”的场景被具象成一个个数字,这场从“花”中被唤醒的“火”也变得更加直观。

“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蟳埔女习俗风情是闽南原汁原味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蟳埔特殊的地理位置,铸就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蕴藏有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遗踪,极具历史研究价值。蟳埔女习俗风情有着自身独特的视觉标记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质,其服饰独特,既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无法取代的美学意义;蚝壳厝营造技艺独具一格,形成闽南渔村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蟳埔女的婚育习俗和宗教信仰充分体现了蟳埔女追求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家园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三、湄洲女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湄洲女是湄洲岛籍女子的统称,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湄洲女头饰与服饰是莆田湄洲岛上女子的一种传统装扮,跨越千年,世代相传,传说是由妈祖亲自设计的。

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发型和服装上,相传为妈祖亲自设计,即: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大海裳是湄洲女各个年龄段四季都可穿用的上衣。面料选材多用棉布和麻布,棉布用作秋冬服装制作,保暖舒服,麻布用来制作春夏服装,透气凉爽。蓝色上衣代表大海,寓意出海平安。湄洲女红黑裤子款式简单,上红下黑两截隐含平安与思念。头发盘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帆船头”也称“妈祖髻”,形似船帆的发髻上,波浪形发卡代表船桨,红头绳代表缆绳,头簪代表船锚。相传妈祖心怀苍生,立志不嫁,梳此帆船头,希望渔民出海一帆风顺。梳制妈祖髻十分复杂,梳制一个发髻至少要几十分钟。一个发髻梳制完成,至少需要20多件饰品(头簪、饰花、发卡、发胶等),其中仅定型用的发卡就需要12枚以上,再加上花饰、银饰的搭配及插放。

湄洲女勤劳简朴,服装色彩单一,服装款式简单,首饰也保留着朴实简洁的风格,常见的首饰有簪、长命锁(项链)。簪是一种束发的简单工具,常用金、银、玉等制成,湄洲女的簪是银制品。长命锁是湄洲女项链的一种,其造型各异,种类繁多,主要起到辟邪驱魔,保佑平安的作用,装饰意义处在次要地位,是陪嫁吉祥物,寄予了家人的思念与祈福。

湄洲女的服饰被称为“妈祖装”,款式简单,用色单一,布料质朴,一年四季服饰形制没有变化。服饰以适应生活和生产为前提,主要强调实用功能。湄洲女服饰比较宽松的剪裁,袖口、裤口设计的较宽松,作为常服时穿着舒适,劳作时又便于挽起,服用功能广泛,既适合生活中穿用,又适合出海劳作;用料选用适合棉布或者麻布,适合环境气候。关于裤子还有一段传说:妈祖喜穿红裤子,因常年在海上救助渔民,裤子下端被海水打湿后,看上去像黑色,便衍生为今日的样式。

湄洲岛是妈祖的诞生地,妈祖祖庙有2亿妈祖信众信仰,每年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廿三)和妈祖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朝圣盛况空前,所以也被誉为东方麦加。在每年这个时候,湄洲女服饰都是岛上独特的风景线。岛上一片火红,湄洲女们都会梳好“帆船头”,穿上“妈祖服”、肩挑红纱笼罩的贡品,到妈祖庙祈福。这一特色鲜明的服饰,不仅是妈祖信俗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月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湄洲女的美,不只在于气质上的端庄大度、温柔贤惠。妈祖是湄洲女的代表,慈悲救世、无私奉献,受举世敬仰。她的精神存续在湄洲女心中。她们有海边女儿的勤劳坚毅、比肩男子的智慧与勇气。如今湄洲岛的蓬勃气象,亦有她们的半数功劳。

 

相关报道:

探寻著名福建三大渔女——之惠安渔女 (sohu.com)

穿越宋元·知行泉州丨惠女精神延续千年:美丽勤劳,爱拼敢赢_澎湃福建_澎湃新闻-The Paper

福建三大渔女之地,千年古村处处飞花,探访蟳埔渔女的空中花园_妇女 (sohu.com)

【华夏风俗】闽南沿海的奇风异俗 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 (sohu.com)

福建最美渔女,将一座海岛的千年底蕴穿在身上 (sohu.com)

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的湄洲女,是福建沿海一大民俗奇观 (baidu.com)

跟着湄马游湄洲|体验“湄洲女”非遗服饰文化_女子_象征_马拉松 (sohu.com)

 

相关论文:

[1]苏美娜.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发展研究[J].西部皮革,2024,46(15):141-143.DOI:10.20143/j.1671-1602.2024.15.141.

[2]徐桂玲,沈海滨.福建“三女”传奇[J].科学大观园,2014,(05):70-72.

[3]郭斌.当“簪花围”遇上“蚵壳厝”[N].福建日报,2024-01-23(008).DOI:10.28232/n.cnki.nfjrb.2024.000365.

[4]刘洋.湄洲女服饰文化的内涵与传承[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7,30(05):48-51.

[5]徐桂玲.福建“三女”[J].寻根,2015,(01):68-70.

 

相关图片:

福建三大渔女 泉州网.jpg

福建三大渔女 来源:泉州网

惠安女 中国国家地理网.jpeg

惠安女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蟳埔女 人民网.jpg

蟳埔女 来源:人民网

湄洲女帆船头 湄洲岛新闻网.jpg

湄洲女 来源:湄洲岛新闻网

蟳埔村秏壳厝 人民网.jpg

蟳埔村蚝壳厝 来源:人民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何冰冰 宁菁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