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睛 大窥镜

【中医养生】时间:2023-08-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俗话说:“眼睛看不够,肚子吃不够。”大家都知道眼睛是重要的视觉器官,所谓“人无眼则盲”,所以我们才把“看错了一个人”说成“瞎了眼”。那么中医又是如何认识眼的呢?眼是否还具有其他窥镜的妙用?

中医学认为,眼睛不仅有视觉功能,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眼睛来内窥脏腑的健康状况,诊断许多眼科疾病。正所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心之使”“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这种独特的望目诊法就是五轮辨证。五轮辨证运用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将眼划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五个轮位,分属于脾、心、肺、肝、肾五脏。“轮”其实就是圆形的。眼裂、瞳孔、虹膜、前部巩膜、玻璃体等都是圆形或球体的,因此通过中医学“形象、意象、应象”等思维,将眼的各个部分划分为“轮”;其次,“轮”字从车,车轮具有旋转、运动、灵活的意思,而眼又为“精明之府”“视之官窍”,因此用“轮”来认识眼睛并贯穿于眼科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中再合适不过了。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中医眼科学里独具特色的五轮辨证吧。

肉轮

肉轮相当于眼睑和睑结膜。脾主肉,故肉轮归属于脾。肉轮的主要作用是主司眼睑的开合、保护眼珠和濡润眼珠。眼睑开合,一上一下,恰如脾升胃降,而脾胃又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从肉轮的运动特性来看,脾胃也与胞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关系,反过来,肉轮的异常变化亦可反映脾胃的生理病理。

临床上,肉轮辨证常可用于胞睑疾病。如胞睑红肿糜烂多由脾胃湿热、上扰眼睑所致,麦粒肿可由余邪未清、脾胃伏热所致,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多由脾失健运、湿痰内聚所致,睑弦赤烂(睑缘炎)多由脾胃湿热、外感风邪所致,胞轮振跳(眼皮跳)多由心脾两虚、肝脾血虚、血虚生风所致,而胞睑下垂多与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有关。

血轮

血轮相当于眼的内外两眦,其中还包括泪阜、半月皱襞、上下泪点及眦部结膜血管。心主血脉,故血轮归属于心。因此,血轮的病变常和心与小肠有关。目阜归血轮,其泌出之泪有润养眼珠的功效,因此,临床上流泪症多因气血两虚,可采用益气养血的方法来收摄止泪。漏睛疮(急性泪囊炎)也多由心经蕴热、心脾热毒壅盛所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肝在液为泪、肾主水,故两眦疾病也多与肝肾有关,临床应结合实际辨证论治。

气轮

气轮相当于白睛、前部巩膜和球结膜,也就是俗称的“白眼珠”。肺主气、司呼吸,在色为白,故气轮病变多与肺、大肠有关。临床上,许多白睛疾病如翼状胬肉、白睛溢血(结膜下出血)、天行赤眼(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多与风热犯肺、肺经蕴热、湿热夹风、热客肺经血热妄行有关,临床多见白睛红赤、目痛目痒、碜涩灼热等症状,治宜疏散风热、泻火解毒、凉血退赤、通腑导滞。若为虚证,则应润肺养阴、益气生津。

风轮

风轮相当于黑睛,即角膜和除中央瞳孔外的黑眼珠。肝为风木之脏,故黑睛病变多与肝、胆有关。风轮暴露于外,从眼平面来说,位置较高,因此风轮最易外感毒邪,为风热所伤或受其他几轮的病邪传变。

临床上黑睛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有聚星障(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凝脂翳(细菌性角膜炎)、湿翳(真菌性角膜炎)等,常见临床表现有黑睛中聚集许多细小星状眼翳(角膜荧光染色试验可见阳性)、视力下降、碜涩灼热、畏光流泪,甚则瞳孔缩小、前房积脓、角膜破溃塌陷导致失明。黑睛疾病常由肝火炽盛、肝经风热、肝肾阴虚、肝胆湿热、外感风热所致,故治宜清肝泻火、祛风解热、养阴清热、退翳明目等。

水轮

水轮相当于瞳孔和眼内组织。肾主水,瞳孔又最为深邃,故瞳孔和眼内组织的病变常与肾有关,因精血同源,故也常与肝相关。

临床上,瞳神紧小(急性前葡萄膜炎、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可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以灼黄仁所致;瞳神干缺(慢性前葡萄膜炎)多由脾肾阳虚,未能蒸化水液于上,黄仁失养以致瞳孔干缺不圆。

其次,水轮的病理颜色变化也比其他几轮要多。如瞳孔变红,多为眼底出血;瞳孔变为淡绿色并伴视野缩小,多见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瞳孔变白多为白内障;瞳孔变黄,多见于眼内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脱落、玻璃体增生、玻璃体脓肿等疾病。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望瞳神,诊查一些内障疾病。不过由于古代医家没有现代技术的支持,因此,现代中医在望瞳神后,若怀疑内障病变,也需要借助眼底照相、眼底镜来检查。


作者:姚虹羽 李东柱 叶庭瑜 梁永林

本期编辑:肖可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