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是指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湟水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史称“三河间”。“三河间”包括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与青海接壤地带,这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润、植被繁茂,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逐渐形成以中原文明为主脉,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的河湟文化。
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与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一起,构成黄河文化的重要分支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等美誉,给河湟文化的概念又赋予了新的寓意。
一、河湟文化的缘起
肥沃的土地、便于灌溉的水系,河湟地区为先民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早在三、四千年前,河湟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卡约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较为发达的原始文明。研究认为,这些原始文明由古老民族羌人所创造。
西汉武帝时期,河湟一带是汉军北击匈奴的军事重地。西汉在赵充国平羌胜利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屯田,河湟谷地由此拥有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汉族逐渐成为该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
东汉后期数次羌人起义,汉族人口大量减少。崛起于北方的鲜卑等民族迁徙至此,割据称雄。这些政权时而在互相利用中发展,时而又在兼并战争中削弱。这种纷繁复杂的交往关系使得政权统辖下的汉、匈奴、鲜卑、氐、羌、柔然等民族共同走向融合。
唐宋时期,民族交流与融合依旧。在进军河湟的过程中把大批蒙古人带到了这一地区,也让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迁居河湟,催生出回、撒拉、土、东乡、保安等诸多新民族。直到清代,河湟地区已形成汉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穆斯林文化三大文化系统并存,汉、藏、回、蒙古、撒拉、土、东乡、保安等近十余种民族文化杂陈的多元文化格局。
二、河湟文化的核心元素
一是彩陶。青海省海东市被誉为“彩陶故里”,市内的柳湾遗址是中国黄河上游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部落聚集区遗址,出土彩陶文物6万余件,占中国出土彩陶数量的80%。彩陶纹饰繁复多样,以蛙纹、“卍”字纹最有特色。蛙纹实际上是一种人形纹,这种形象与生殖崇拜有关。“卍”字符号则是远古人类普遍使用的神秘符号,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等国历史上也有出现。它象征着传统的吉祥观念,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安宁生活的憧憬。
二是河湟刺绣。目前,青海全省有刺绣类非遗项目12项,“指尖上的青绣”成为河湟文化的金名片。河湟刺绣是青绣的一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河湟刺绣伴随三川土族代代相传,主要以平绣为主,另外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多种绣法,做工精细,构图简练、用色艳丽、对比强烈,表现了土族人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三是花儿。“花儿”是河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是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一种口传民歌。每年夏季,古老的民歌“花儿”就开遍河湟高山大野,成为一道最动人心魄的景观。2015年,青海海东成立了河湟“花儿”研究会,研究会对青年歌手进行原生态“花儿”声腔艺术培训,先后涌现出了马俊、索南孙斌等一大批闻名西北乃至全国的“花儿”歌手。地处河湟谷地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花儿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老爷山六月六花儿会”活动久负盛名,经过了500年的传承发展。
三、河湟文化的当代传播
近年来,青海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不断挖掘河湟文化蕴含的深厚价值,汇集起保护黄河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努力实现以河湟文化繁荣兴盛全面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增强河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
2020年9月,海东市首次筹办了河湟文化论坛,确定持续推进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区,全力以赴把海东打造成为贯彻国家推进黄河文化保护战略的青海高地。同年12月,西宁市公布了13家入选西宁河湟文化创意扶贫工坊的企业名单。该工坊依托文化资源,将河湟文化元素融入手工艺品制作当中,打造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实现传承文化与脱贫致富双赢。
2023年7月,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的河湟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营,以“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古道·交融天下”、“河湟家园·和美向荣”等主题系统展现了河湟文化的历史厚重性、文化包容性以及非遗民俗等内容。水陆道场绢画是河湟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水陆画是中国古代寺庙举行水陆法会时的重要用品,集佛家、儒家、道家文化内容于一体。
此外,青海在图书、影视等领域持续发力,打造河湟文化推广新产品。着力编写《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一书,对河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进行深入发掘和梳理。同时加强现实题材创作,邀请罗怀臻团队创作舞剧《大河之源》,不断扩大河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市与海东市都举办了以河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例如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暨第三届美食节、河湟文化发展高峰论坛、“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文化活动等。
相关报道
探访河湟文化博物馆:触摸5000年的历史脉络_中国网 (china.com.cn)
【河湟文化】河湟文化的历史进程(上)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讲好黄河故事 振兴河湟文化——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月活动开幕-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pgm.org.cn)
探秘河湟古韵——“看青海文化”采风活动走进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_腾讯新闻 (qq.com)
让河湟文化成为黄河文化的“青”字招牌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ce.cn)
悠悠河湟文化彰显西宁魅力|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_网易订阅 (163.com)
青海河湟文化中的彩陶魅力-中国社会科学网 (cssn.cn)
相关论文
[1]陈新海.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02):29-33.
[2]丁柏峰.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68-71.
[3]段继业.河湟多元文化的起源、价值与现实[J].青海社会科学,2002,(05):38-42.
[4]周亮.河湟花儿的文化渊源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05):217-220.
[5]朱普选.青海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65-70.
相关图片
河湟文化博物馆,图源:中国网
河湟文化博物馆内展陈,图源:央广网
河湟彩陶,图源:中国网
“三山湟水间·花儿与少年” 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活动开幕式,图源:恭王府博物馆
“河湟陶韵-青海彩陶艺术文物展”展览现场,图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期编辑:李卓兰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