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的宁波药帮

【医学经典】时间:2023-07-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宁波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宁波在唐代称为明州,明代初期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府。清代以后,宁波的通行简称为“甬”,有时也简称为“宁”。位于宁波西南方的四明山是一座名山,有“第二庐山”之称,因而“四明”常用作宁波的别称。明清时期,宁波府的主要辖区有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慈溪县(今慈溪市和宁波市江北区大部)、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和北仑区)、奉化县(今宁波市奉化区)、象山县。

宁波药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宁波籍药商从明代开始就迈出了走向全国的步伐,在各地开设药行、药庄、药铺,拼搏商海,闯荡药市。宁波药帮位列清代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药市的十三帮。清代至民国时期,宁波药帮在中国药业舞台上风生水起,引领潮流。

宋代以后获长足发展

浙江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品种繁多,质量上乘,被称为“东南药用植物宝库”。其著名的道地药材有白术、浙贝母、杭白芍、杭白菊、元胡、玄参、笕麦冬、温郁金,统称为“浙八味”。宁波出产的中药材,主要有浙贝母、麦冬、铁皮石斛、覆盆子等。四明山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生长着植物药材780多种。

四明山地区药材资源开发始于古代。唐懿宗咸通年间,晚唐诗人皮日休游走于被现代人称为“唐诗之路”的浙东古道时,特别留意了四明山的药材栽培和药材资源状况,其《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的九首五言律诗中,有五首写到了药用植物和药材种植。例如,其三《云南》:“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墟里生红药,人家发白泉。”其四《云北》:“云北昼冥冥,空疑背寿星。犬能谙药气,人解写芝形。”与皮日休同时代的李频也在五言律诗《游四明山刘樊二真人祠,题山下孙氏居》中写道:“久在仙坛下,全家是地仙。池塘来乳洞,禾黍接芝田。”“芝田”典出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指古代传说中仙人种植灵芝的地方。李频借用“芝田”这个典故,描绘了四明山区药材种植田与粮田交错排布的景象。

凭借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宋代以后宁波药业在市场较为开放的大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慈溪县慈城镇(今江北区慈城镇)冯氏家族经营药材,成为当地闻名的富户。北宋官员、慈溪籍诗人舒亶在与友人唱和的《和马粹老四明杂诗聊记里俗耳十首》中,写到他所知悉的家乡状况。其四曰:“箔蚕迎豆热,江雪伴梅消。抵虎螯经夏,跳沙蛤趁潮。酒罂双印贵,药肆万金饶。未觉西风远,三溪好采樵。”为便于理解,舒亶在诗中作了五处自注,其中“药肆万金饶”一句后面所作的自注是“谓冯楼也”。

另一位北宋慈溪籍文士周锷也对冯氏药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他写了一首题为《冯氏万金楼》的五言律诗:“几年江上梦,黄鹤意悠悠。百尺独临水,万金难买秋。杵声喧药市,栏影枕渔舟。应有壶中客,分身向此游。”由此诗可知,建在月湖岸边的冯氏万金楼药肆生意兴隆,“杵声喧药市”,积金甚巨,声名远播。冯氏万金楼药肆是宁波药业起步时期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范例,对后世药商有不可小觑的带动作用。

走出宁波的宁波帮药商

宁波籍药商群体获得“宁波帮”的称谓,始于清代后期的祁州药市。如果我们对宁波帮做广义理解,将“帮”当作群体客商原籍属地的代名词,那么得名于祁州药市的“宁波帮”应该称为宁波药帮。因为宁波帮或宁波商帮除药商之外,还包含杂货商、烟酒商、成衣商、金融商、建筑商等。研究宁波帮历史的学者发现,明代在京城聚团的宁波药商是最早形成的宁波帮。这个巧合,说明了药商在宁波商帮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宁波药商走出宁波的第一个聚集地,是北方的顺天府京城。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收录了与此有关的两通碑刻。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众首事”所立《鄞县会馆碑》载曰:“吾鄞县会馆,创自前明,久经颓废。”鄞县是宁波府的治所驻地,位于京城西南角郭家井的鄞县会馆,其服务对象是全体宁波商人。1924年由“旅京宁波同乡公益会”所立《四明会馆碑记》则明确指出,“旧名鄞县会馆者”“相传为明时吾郡同乡之操药材业者集资建造”。明成祖朱棣迁都以后,京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大为增加,永乐年间开始有宁波籍医药从业者移居京城,其中包括创办同仁堂老药铺的乐家先人乐良才等。鄞县会馆的创建,表明宁波籍药商已经在京城站稳脚跟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慈溪县铃医乐良才于明代永乐年间移居京城行医卖药。

走出宁波、走向北方的宁波帮药商,以浙贝母、杭白芍、浙玄参、二红皮等南药,换购黄芪、肉苁蓉、枸杞、冬花和关东人参、鹿茸等北药,为各地药市和药行、药肆拾遗补缺,另外还通过宁波、松江府(今上海)等口岸将药材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清代中后期,商界曾用“无宁不成市”这句略显夸张的说法来描述宁波商人的经商版图。单就药业而言,“无宁不成市”可以理解为几乎每个城镇的药材集市上都有宁波药商的身影。

在各地开办药铺、国药号,是宁波帮药商走向全国所留下的重要印记。明代,宁波帮药商在外埠开办的知名药铺,有北京万全堂(永乐年间)、北京永安堂(万历年间)、杭州朱养心药室(万历年间)、常州童宁远堂(天启年间)等。清代,宁波帮药商在外埠开办的知名药铺、国药号多达数十家。康熙年间,有北京同仁堂、温州叶同仁堂、余杭翁长春;乾隆年间,有上海童涵春堂、苏州沐泰山堂、绍兴震元堂、广州敬修堂;嘉庆年间,有杭州叶种德堂、杭州张同泰、温州叶三宝;咸丰年间,有温州乾宁斋、温岭方同仁、常熟柳仁仁堂;光绪年间,有湖州叶慕韩斋、上海蔡同德堂、黄岩沈宝山等。宁波帮药商堪称明清时期药业界的潮流引领者。

推动宁波药业进一步繁荣

明末清初,宁波地区的中药材批发和零售已达一定规模,药业成为与南北货、钱庄、渔行、典当相并列的五大行业之一。药商借助南号船帮和北号船帮组织药材运输交易,南号从闽粤和岭南诸港运来药材,北号从渤海、山东半岛诸港和长江中下游运来药材,同时南号和北号又从宁波运出地产药材。宁波逐渐发展成为南北中药材的一个重要集散中心。

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波药业商人捐资在开明镇选址修建药皇圣帝殿(简称药皇殿),供奉药皇“神农氏”。雍正年间,药皇殿建筑毁于大火,药商们再次集资,历时九年予以重建。道光年间,药皇殿经过一次扩建后,香火更盛从前。药皇殿在药业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有所提升,外埠的许多知名药业商号长年派员在此坐庄办货。药皇殿遂成为药业同仁聚会议事、南北药商洽谈交易和名医坐堂接诊的场所,成为没有公馆之名的药业公馆。

位于浙江宁波的药皇圣帝殿。

清代中期,宁波药业进入全盛时期。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因受战事影响,内陆交通几近中断,宁波一度成为南方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清代末期至民国前期,距药皇殿几百米的砌街上,排布着数十家药行、药栈、药铺等药业商户。创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的宁波冯存仁堂在砌街开办冯万丰药行,资金雄厚,规模最大。砌街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药业一条街,当地居民将这条药香四溢的街道称之为“药行街”,民间流传着“伤风咳嗽,到药行街走走”的说法。1929年,宁波市政府顺应民意将砌街正式更名为药行街,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药皇殿里和药行街上为药材生意而忙碌的外埠药商,大部分为宁波帮药业商号的雇员,如北京同仁堂、上海童涵春堂和蔡同德堂、天津达仁堂、杭州叶种德堂等。还有些来宁波参与药材交易的外埠药业商号,东家不是宁波人但长期聘用宁波籍经理,如杭州胡庆余堂等。宁波药业的繁荣为宁波帮药商提供了在家乡汇聚的平台,反过来也可以说,宁波帮药商在家乡的汇聚推动了宁波药业的进一步繁荣。


作者:王续琨

本期编辑:肖可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