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生白芷 芳香散风寒

【医学经典】时间:2024-03-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这是屈原《九歌·湘夫人》的一部分,以芷草起兴,描写湘君因思念湘夫人而产生的哀怨情怀。诗中的“芷”,便是伞形科当归属植物白芷。《本草纲目》引许慎《说文解字》曰:“晋谓之虈,齐谓之茝,楚谓之蓠,又谓之药。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茝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

白芷芳香品高洁

白芷因具有浓烈的香气而得名,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载:“《离骚》谓之药,言以芳洁自约而为止极。”白芷是《楚辞》中出现最多的香草,常和兰花相提并论,称为兰芷,是品行高雅君子的代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古代诗词中,也常将白芷和兰花并举,如唐代陈子昂《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摘兰藉芳月,祓宴坐回汀。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裴杞《风光草际浮》:“白芷生还暮,崇兰泛更香。”

白芷是屈原最喜欢的芳草,后世诗人也常用白芷追思屈原,如唐代水神《霅溪夜宴诗(屈大夫歌)》:“西风萧萧兮湘水悠悠,白芷芳歇兮江蓠秋。”宋代翁卷《送人赴沅州任》:“雾结朱砂气,波流白芷香。大夫祠寂寞,烦与奠椒浆。”屈原在汨罗江沉水,以身殉国,后人用澧兰沅芷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诗人更是在三湘大地吟唱叹惋,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白芷发怀古之幽思,如唐代吕温《送段九秀才归澧州》:“湘南孤白芷,幽托在清浔。”钱起《送李评事赴潭州使幕》:“湖南远去有馀情,蘋叶初齐白芷生。”

白芷常见于江南地区,蕴含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灵动气质,为杏花春雨之地带来浓郁的芬芳气息,是江南芳草的代表。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八》:“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张孝祥《菩萨蛮》:“蘼芜白芷愁烟渚,曲琼细卷江南雨。”《送张师常之官南雄》:“春风白芷江南岸,暑雨黄梅岭上州。”

白芷喜欢温暖湿润气候,野生植株多生长在溪头江边。流水潺潺,暗香浮动,白芷遗世而独立,别有一番韵味。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元末明初杨基《越来溪》:“溪风摇白芷,撩乱勣花起。”春天,白芷发出新芽,茁壮生长,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诗》:“白芷竞新苕,绿蘋齐初叶。”南宋赵蕃《书怀二首·其二》:“去日春江白芷生,再来秋野蟪蛄鸣。”夏天,白芷花开,色泽洁白,素洁雅致,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元末明初德祥《闻芷》:“白芷花开绕屋香,一时秋思入江乡。”深秋时节,到了白芷收获的时候。白芷以根入药,它的根为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呈黄褐色,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白芷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五代和凝《渔父》:“白芷汀寒立鹭鸶,蘋风轻剪浪花时。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

白芷是常用的发散风寒类中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载其:“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宋代贺铸《烈洲守风》:“白芷汀洲潮进退,黄梅村落昼阴晴。官粮牵迫少休日,药物扶持多半生。”白芷是中药里的美白高手,古代的美白方子里大多会加入白芷。白芷还可用作调味品,在烹饪中使用能起到去膻增香的作用,特别是羊肉中放几片白芷,不仅能去除膻味,还能勾起特有的香味。宋代梅尧臣《依韵和许待制偶书》:“为言楚客甘蔬蔌,白芷香牙长嫩珊。”

由于白芷用途广泛,其栽培地域也日趋广阔。目前商品白芷主要有禹白芷、祁白芷、杭白芷和川白芷四类。其中禹白芷主产于河南长葛、禹州,祁白芷主产于河北安国,杭白芷主产于浙江杭州、余姚等地,川白芷主产于四川遂宁、达县、内江和重庆等地。

白芷辛温祛风寒

“阳明头痛治风邪,白芷辛香可辟蛇。驱尽瘙来肤不痒,拨开泪出胀无遮。散调内托方真妙,丸至都梁路亦赊。虽是菲芳能上达,须知耗血用休奢。”(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白芷》)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的治疗。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载:“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

“白芷辛温善解肌,阳明头痛立功奇。通经止呕除肤痒,痔瘘痈疔尽合宜。”(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白芷》)白芷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配伍防风、羌活、川芎等,可治疗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等。

“白芷辛燥气芬馥,风在头而(面)泪满目。齿痛眉疼肌肤痒,排脓住痛疮家蓄。”(清代张望《古今医诗·白芷》)白芷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白芷单用或配伍防风、细辛、川芎等,可治疗外感风寒所致之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可治疗外感风热所致之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配伍细辛、全蝎、川芎等,可治疗风冷牙痛;配伍蔓荆子、荆芥穗等,可治疗风热牙痛;配伍苍术、草乌、川芎等,可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

“从来香草骚人咏,晚作离宫炀帝游。三殿重重锁秋色,七泉脉脉贯中流。”(宋代吴宗旦《都梁宫》)江苏盱眙有都梁山,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在都梁山建造行宫,名为都梁宫,后世遂将相关地区称都梁。北宋年间,盱眙有一位著名医生,名为杨介,字吉老,曾绘制中医解剖图谱《存真图》。有个叫王定国的人,患风头疼,百治不效,于是到都梁找杨介治疗。杨介诊察病情后,给他服用一种药丸,王定国服用三丸后痊愈。王定国感到神奇,恳求其方,杨介告诉他:“用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因该药丸是杨介在都梁境内研制的,故名“都梁丸”。中药泽兰又名都梁香,但都梁丸内并不含泽兰成分,故要明辨。

“白芷能行手太阴,辛香兼达两阳明。三经风湿搜无剩,一切寒暄治有成。肿胀痘疹痒预杜,腥脓肠痈痛徐平。温升苦散恒消毒,火症须知用勿轻。”(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白芷》)白芷祛风、散寒、燥湿,可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可治疗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症见鼻塞不通、流涕不止、前额疼痛,常与苍耳子、辛夷等配伍使用。

“白芷辛温疗风邪,主头面疾佐疮家,妇人崩带通经用,血滞心腹痛又嘉。”(明代李梴《医学入门·白芷》)白芷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配伍鹿角霜、白术、山药等,可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配伍车前子、黄柏等,可治疗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

“白芷解表止头疼,治肿生肌血利行。一切疮疡脓内托,痈疽瘰疬痔风平。”(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白芷》)白芷辛散温通,对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收散结消肿止痛之功,常与金银花、当归、穿山甲等配伍使用;若脓成难溃者,常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同用,共奏托毒排脓之功。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芷》)白芷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白芷辛香燥温,阴虚血热者忌服。

“吉日兮临水,沐青兰兮白芷。假山鬼兮请东皇,托灵均兮邀帝子。”(节选自唐代司空曙《迎神》)古代在重大社会活动前,会用泽兰、白芷煎汤沐浴以示尊敬,该诗描写了在迎神前用白芷沐浴的情形,这中间还包含着中医药卫生知识。白芷叶味辛,性平,用于煎汤洗浴,具有清热凉血、祛风解毒的功效,可预防和治疗瘾疹、丹毒等疾病。

作者:黄新生

编辑:张致远


分享: